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醫藥保健 > 三元脈學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瀏覽紀錄

三元脈學

prev next

三元脈學
  • 商品編號: guy7412
    出版社: 志遠
  • 作者: 江應魁
    出版日: 2013/04/05
    ISBN13: 9789578497412
    商品狀態: 一般
    裝訂: 精裝195x268mm
    頁數: 224
  • 定價:  NT$400元
    匯率參考:  換算成人民幣
  • 優惠價:  NT$400元
  • 商品庫存: 1
  • 購買數量:
    商品總價:
  • 點擊數: 6123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商品說明: 

  本書從診脈須知、二十八脈、奇經八脈論述及論五臟死脈去介紹,讓讀者能從脈中知病。

馬序

  脈學是中醫的一種特殊專門的學問,史傳是公元前七世紀扁鵲所發明,歷代研究脈診的書籍甚多,江君應魁最近寫成「三元脈學」一書,是以研究內經以下歷代脈學典籍結合家傳經驗而成。
  今日世界科學日見昌明,診脈有採用科學儀器者,此是一種進步,我臨床近五十年,診脈仍用舊法,我們臨床以八綱辨證,脈診最為重要,脈學由簡而繁,晉王叔和綜合古傳之脈有二十四種,至明李時珍增為二十七種,後張石頑、徐靈胎續有增加,計有三十種以上,「心中了了,指下難明」,許多不同之脈,形象相似,微茫之間,實難分辨。我童時習醫,是讚李士材醫宗必讀的四言脈訣,後對張石頑的診宗三昧,曾細加研讀,平時臨床宗陳修園以簡馭繁,以浮、沉、遲、數、弦、滑、大、小、虛、實等脈斷證,其他難明之脈,多是從以上各脈變化而來,脈是可憑的,俗云:「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這就是説三個指頭的經驗要多,專講道理,沒有用處。
  江君之「三元脈學」繁而簡明,是其美處,簡明便於研究,容易了解,古人許多言脈之著作,長篇大論,冗長難讀,此書提綱挈領,多以圖表附之,一見即明,易知易記,中醫臨床,三指之禪,有勝過科學儀器之處,是可信的,書出之前,樂為之序。
八十六叟 馬光亞於中國醫藥學院 已卯三月

王序

  江選隆醫師於台中私塾教授脈診已六年餘,深受中醫學生及特考中醫師歡迎,是書即江醫師六年來授業精華,不僅整理內經、難經、四言脈訣、瀕湖脈學等歷代重要資料,且以其臨床經驗予以詮釋,諸多不傳之密,無吝惜公諸分享,此本書可貴之處,亦江醫師深受學生崇敬之因。
  脈學自黃帝內經即有詳細論述,構成中醫之系統觀,但其抽象特性,深奧難解,更因無輔助工具,無客觀指標,歷代門派又各有不同見解,世人除讚嘆其神秘之餘,多懷疑其真實性,至今脈診之機理,經吾等十餘年之研究漸露端倪,如何進而研究此系統以了解氣之文化,以補救血液循環理論之不足,有待大家共同努力。
  研究工作可由各方入手,大道若海,諸河同歸,諸多有誌之士,或由傳統中醫觀點出發,輔以豐富之現代臨床經驗,江醫師大作正是一豐盛饗宴,謹在此推薦給大家分享。

§前言

一、中醫脈學診斷始自內經以足陽明胃經〝人迎〞脈動候外感,〝氣口〞脈動候內傷,兩相比較,以知十二經脈之盛衰,病在何臟、何腑,氣病、血病、寒熱虛實之不同。
二、有秦越人扁鵲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之旨,首創診脈獨取寸口之論,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將〝人迎〞〝氣口〞脈動合併於〝寸口〞中診斷,以〝陽脈〞候外感,〝陰脈〞候內傷,後世遂而宗之。
三、有晉.太醫王叔和者,博採內難經及傷寒.金匱諸書成〝脈經〞,書中文簡意賅,使後世醫者難以適從。
四、於宋時,有隱士崔嘉彥著四言脈訣闡明脈經之意,並正其誤補其遺者。以歷代脈學論述中較符合內、難之說者,當以四言脈訣爲是。宋後推衍四言脈訣者,有明.李中梓著診家正眼;明.李時珍父子著四言舉要合瀕湖脈學及清名醫徐靈胎醫書全集……多所發明。清.乾隆時,醫宗金鑑四診心法〝切診〞部分,亦推崇此書,編成〝四診心法〞,欲後世醫者遵之;如序言:〝醫家造精微、通幽顯,……合崔嘉彥「四言脈訣」名曰四診要訣……〞。是本書三元脈學出書之因。
五、本書於五藏六府分配寸關尺之部位,係採素問脈要精微論(從醫宗金鑑,清.太醫訂正),至於持脈之法,則取難經脈法,俾學者對脈學有進一步之認知和了解。
六、本人家學淵源,從醫二十餘年,每於診脈時,疑惑匪淺,遂深研難經脈法,於經中多所獲益,知晉而後脈學之失傳,乃於臨床之餘編輯成書曰〝三元脈學〞。祈能拋磚引玉,對我傳統醫學〝脈學診斷〞,盡一份心意。
七、本書承蒙中國醫藥學院高材生整理校正,方得以成書,一幷在此致謝。
作者江應魁(選隆)筆於民國87年10月1日

§序文

一、本書三元脈學係以宋.崔嘉彥著〝四言脈訣〞爲藍本,合晉.太醫王叔和著〝脈經〞幷內難經及傷寒.金匱脈法合參而成,取其確然可法者,與醫家同道互爲參考。
二、本書三元脈學係採〝命門〞〝三焦〞〝原氣〞應先天爲本,〝五藏〞〝六府〝胃氣〞應後天爲用之論,以難經本義說明〝脈象〞、〝脈法〞、〝主病〞、〝他病〞、〝預候〞、〝治法〞、〝代表方〞及〝圖形說明〞。
三、本書三元脈學分爲五部分:
  第一部分——總論(P1-1〜P1-46)
  第二部分——診脈須知(P2-1〜P2-40)
  第三部分——二十八脈論述(P3-1〜P3-87)
  第四部分——奇經八脈論述(P4-1〜P4-27)
  第五部分——論五藏死脈(P5-1〜P5-15)
四、本書中圖文並茂,能從脈中知病家脈象、病因、證狀從而治法,達到對證下藥,藥到病除之效。
五、本書尚有不足之處,盼醫家前輩同道指正爲是。
作者於民國87年10月10日筆於醫藥學圃

目錄

第一部分 總論
 §河圖洛書爲人體藏象生化之基礎
 §五藏之應各有收受〈素問.金匱眞言論〉 §藏象〈素問.六節藏象論〉
 §內景圖〈素問.刺禁論〉
 §論命門
 §論生氣之原(原氣、腎間動氣)
  〔附〕論天癸大數(應於人之盛衰)
 §三焦總論
 §三焦者原氣之別使(內難經比較)
  (一)論上焦
  (二)論中焦
  (三)論下焦
 §論五藏論六腑
  〔附〕五藏所藏之精(血脈營氣精)皆原氣所化
 §論胃氣
 §持脈之法
 §脈位圖
 §脈有輕重
 §脈有陰陽
 §一脈十變
 §脈有遲數
第二部分 診脈須知
 1.此明脈動原理遵內經
 2.此明脈有其資始資生者
 3.比明診脈獨取寸口(附難經一)
 4.此明診脈何時爲準
 5.此明診脈之法
 6.此明脈有輕重(附難經五)
 7.此明脈有尺寸(附難經二)
 8.此明男女脈有別
 9.此明左右關脈爲病不同
 10.此明命門之重要性(附難經十四)
 11.此明脈之七診
 12.比明脈有三部九候(附難經十八)
 13.此明脈有〝上下來去至止〞
 14.此明五藏六腑分配寸關尺之診法
 15.附經文一清太醫訂正素問脈位圖
   附經文二推尋取脈之法
   附經文三陽脈陰脈手足陰陽經之別(附難經三十七)
 16.此明五藏本脈分配寸關尺之診法(附難經四)
 17.此明四時不病之脈及其太過不及
 18.此明脈合四時陰陽規矩胃氣爲本
 19.此明脈之浮沈遲數辨病之寒熱及內外因(附難經四十九)
 20.此脈隨年齡、風土有別
 21.此明反關脈
第三部份 二十八脈論述
§論二十八脈諸脈提綱
§脈位圖
 △部位脈計十二
 1.浮脈所屬者八:
  (1)浮脈(附圖示)
  (2)濡脈(附圖示)
  (3)虛脈(附圖示)
  (4)實脈(附圖示)
  (5)微脈(附圖示)
  (6)散脈(附圖示)
  (7)芤脈(附圖示)
  (8)革脈(附圖示)
 2.沈脈所屬者四:
  (1)沈脈(附圖示)
  (2)弱脈(附圖示)
  (3)牢脈(附圖示)
  (4)伏脈(附圖示)
 △形狀脈計九脈
 1.滑脈所屬者三
  (1)滑脈(附圖示)
  (2)長脈(附圖示)
  (3)洪脈(附圖示)
 2.濇脈所屬者六:
  (1)濇脈(附圖示)
  (2)短脈(附圖示)
  (3)動脈(附圖示)
  (4)弦脈(附圖示)
  (5)細脈(附圖示)
  (6)緊脈(附圖示)
 △至數脈計七脈
 1.遲脈所屬者四:
  (1)遲脈(附圖示)
  (2)緩脈(附圖示)
  (3)結脈(附圖示)
  (4)代脈(附圖示)
 2.數脈所屬者三:
  (1)數脈(附圖示)
  (2)促脈(附寸圖示)
  (3)疾脈(附圖示)
第四部份 奇經八脈論述
 總論一:論奇經八脈於人身之重要性
 總論二:論內經所言胞即難經所言命門
 §衝脈(附圖)
  衝脈診法(附示意圖)
 §任脈(附圖)
  任脈診法(附示意圖)
 §督脈(附圖)
  督脈診法(附示意圖)
 §帶脈(附圖)
  帶脈診法(附示意圖)
 §陽維陰維脈(附圖)
  陽維脈診法(一)
  陰維脈診法(二)
 §陽蹻陰蹻脈(附圖)
  陽蹻陰蹻脈診法(附示意圖)
第五部分 論五臟死脈
 命門氣絕之脈(附圖示)
 肺絕之脈(附圖示)
 心絕之脈(附圖示)
 脾絶之脈(附圖示)
 肝絕之脈(附圖示)
 腎絕之脈(附圖示)
 結論〔附〕脈之研讀、寫法、傷寒、金匱脈法

顯示完整說明

購買過此商品的人還購買過

商品標籤

醫易集粹註解

醫易集粹註解

9 NT$234元
中華脈神

中華脈神

9 NT$315元
醫原圖說註解

醫原圖說註解

9 NT$270元
丸散膏丹成藥驗方

丸散膏丹成藥...

9 NT$180元
六爻預測指迷-基礎理論篇(POD)

六爻預測指迷...

9 NT$378元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