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僑網路書店 版權所有,並保留所有權利。
桃園市龜山區復興二路6號1樓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網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總序二---朱伯崑
《周易》系統典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揚這份珍貴的遺產,是學術界的一項艱巨任務。近年來,海內外出版了多種易學著作,形成了一股周易熱。關於周易文化的論述,提出許多問題,發表許多見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又為易學愛好者和關心傳統文化的讀者帶來許多困擾。有鑑於此,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的同仁,在自己研究的基礎上,編寫了這套叢書,參加爭鳴,希望能為讀者澄清一些問題,將弘揚傳統文化引向較為健康的軌道。我們編寫這套叢書,依據以下幾條原則:
(1)倡導以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研究和評介周易文化,區別精華和糟粕,突出易學文化中的智慧和哲理。《周易》系統典籍,所以長期流傳不息,關鍵在於其中蘊涵的智慧或思維方式,吸引歷代學人不斷追求和闡發。這套叢書的重點在於闡述其智慧,使讀者從中受到教益,故定名為《易學智慧叢書》。
(2)《周易》系統典籍或歷代易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涉及到自然和
人文各個領域,如古人所說「易道廣大,旁及天文、地理……」等,在人類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弘揚易學智慧,不能局限於《周易》經傳本身,如歷代經學家所從事的注釋工作;還要看到其在實際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編這套叢書,著眼於從傳統文化發展的角度,闡述易學智慧的特色及其價值。
(3)任何傳統文化的研究,都應同當代的文明建設聯繫起來考量,走現代化的道路,
即古為今用的道路,傳統文化方能重新煥發出其生命力。編寫這套叢書,亦力求體現這一精神。總之,弘揚傳統應根植於現實生活之中。
(4)《周易》系統的典籍,文字古奧,義理艱深,一般讀者難於領會。編寫這套叢書,一方面立足於較為踏實的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對原典不能妄加解釋和附會,一方面又要以較為通俗易懂,用當代學人所能接受的語言,敘述易學智慧的特徵,易學文化流傳的歷史及其對中華文化所起的影響,行文力求深入淺出,為易學愛好者提供一入門途徑。
以上四條,是我們編寫此套叢書的指導方針和要求,參加撰寫的同仁,大都按這些要求努力工作。有的稿本改寫多次,付出了艱巨的勞力,至於是否達到上述目的,要待廣大讀者的批評指正了。總之,編寫這套叢書是一種嘗試,旨在倡導一種學風,拋磚引玉,以便同學術界、文化界的同行,共同實現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任務。
(朱伯崑先生現任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院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易學與科學研究會理事長。)
自序
中國古代史學家和易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正是易學的豐富的辯證的聯繫思維培育出古代史學家對自然、對社會歷史認識的獨特視角,使他們的歷史觀具有了哲理特性。可以說,這是中國古代史學民族性最為鮮明的體現之一。
從史學史上看,中國古代大史學家中的大多數,都是通《易》的。司馬遷的家學淵源之一,是「學《易》於楊何」,加上道論、天官學,構成了司馬遷富有辯證聯繫的史學思想。班固的《漢書‧五行志》把京房《易》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用漢《易》解釋漢代以前的歷史;《漢書‧藝文志》以易學的流變思想,論說古代文獻的起源與性質,則是另一樣特點。班固對古代史學與易學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後,如荀悅《漢紀》、袁宏的《後漢紀》等著作,都可以看出易學與史學的緊密聯繫。至於宋代歐陽修、司馬光、朱熹等,明清兩代的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和章學誠等,不但是大史學家,而且也是開一代治易新路徑的大師。這些在這本書中都有介紹。
近代的章太炎、劉師培、郭沫若和顧頡剛等在二十世紀史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史學近代化過程中,在舊經學終結的背景下,他們所作的工作,一是把《周易》從神的啟示錄還原為世俗人的創作;二是以歷史的眼光解《易》,從中看出古代社會的情形;三是,以新的學術觀點說明易學及其變化。他們以新的觀點認識《易》,可以說是化腐朽為神奇,為今後研究《易》打開了新的思路。
這本書把史與易聯繫起來,但又不是以史證易的路數,而是想以易解史學,透過易學與史學關係的研究,說明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獨特的路徑。
中國古代史學家從易學中得到啟示,他們在論述歷史的興亡、社會變革中的重民思想、憂患意識以及通變思想,都是史學思想的寶貴財富。這些在今後發展新世紀的史學工作中,非常值得借鑒,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到大智慧。
在易學發展過程中,後人體會易有三義,唐朝的孔穎達在《周易正義》卷首中,作了發揮,說:「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清朝章學誠認為孔穎達的話,是捉住了易學的根本精神。
確實,什麼是歷史?中外思想家、史學家不知有多少爭論。應當說,只有把歷史當作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才能對歷史的特性有很好的理解。任何事物不可能沒有變化,否則就不會有這個事物的歷史;同樣,如果沒有相對的不變,每時每刻都變得面目全非,當然也就不能形成這個事物的歷史;變與不變的辯證體現事物「多」與「一」、「簡」的體徵。易之義對理解什麼是歷史的問題,有重大的意義。
說了上面這樣一些道理,無非是說史學史研究者,應當研究易學,這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中國古代史學思想的豐富和深邃,進而探討中國民族史學的特性。這也就是我開始研究易學的動機。
我的導師白壽彝先生早在青年時期,在易學研究上很有成績,顯示其獨到的見識和考索之功,這對於成就他的史學大業,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對我治史是很好的啟示。
朱伯崑先生治易的風格對我產生重要的影響。書稿出版,得到劉長林、鄭萬耕諸位仁兄的幫助。中國書店出版社的馬建農總編和趙安民、錢律進諸位同仁,在書稿審校上,付出大量精力,在此表示謝意。
吳懷祺 於北京師範大學
目錄
總序一(任繼愈)
總序二(朱伯崑)
自序
第一章 易學與中國古代史學
一.以史證易與以易解史
二.中國古代史學思維術與易學
第二章 先秦史官通《周易》
一.先秦史官與《周易》
二.變通的史學思想與先秦史官說《易》
第三章 司馬遷的易學與史學
一.司馬遷的家學與易學淵源
二.《易大傳》與司馬遷的「一家之言」
三.通古今之變的歷史盛衰觀
四.承弊易變的社會變革觀
第四章 漢《易》與《漢書》
一.《易》為經籍之原
二.《漢書,五行志》與京房《易》
三.《易緯》編造出的古史
第五章 漢魏易學變化的走向與史學
一.漢易的轉型
二.旬悅以易解史
三.王弼的易學與袁宏論史
第六章 易學的總結、發展與史學(上)
一.唐代學術總結思潮中的易學與史學
二.宋代易學發展與史學
第七章 易學的總結、發展與史學(下)
一.歐陽修的易學.理學與史學
二.《程氏易傳》與程頤的歷史觀
三.朱熹的易學與史學
第八章 學術兼採思潮走向中的易學與史學
一.王夫之的易學與史論
二.章學識的易學與大學思想
第九章 史學近代化過程中的易學
一.二十世紀的《周易》研究:從神的啟示錄還原為世俗人的作品
二.辨古史.辨古書和《周易》
三.郭沫若的易學與古史研究
《周易》:中國古代社會存在的反映
《周易》:中國古代社會大變革的產物
剝出辯證法的合理內核
附錄:易學與歷史思維的民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