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僑網路書店 版權所有,並保留所有權利。
桃園市龜山區復興二路6號1樓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網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列子》是魏晉時人蒐集古代文獻而編成的一本道家叢談,書中保存了許多先民的生活哲理、神話和傳說,是研究中、上古文化不可或缺的材料。特別是它以虛構的短篇寓言表達思想主張,說理而不流於說教,是古籍中少見的形式。透過本書詳細淺明的注釋和通暢的白話翻譯,能幫助讀者跨越時空,從輕鬆的小故事中汲取古人智慧。
導讀(節錄)
參、《列子》思想
今本《列子》是魏晉人據《列子》殘卷、秦漢以前的一些古書(主要為《莊子》)及魏晉資料加以編選或改寫的,綜貫全書八篇的主旨,既不能反映秦漢以前的思想,也不是代表列禦寇一人或一派的思想,而是代表某些魏晉人(或張湛的祖父張嶷)的思想,這個思想正是整個魏晉上層社會思想的一部分。
張湛《列子‧序》說:「其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喪,生覺與化夢等情,巨細不限一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於肆任,順性則所之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然所明往往與佛經相參,大歸同於《老》、《莊》,屬辭引類特與《莊子》相似。」張湛綜述《列子》的思想,結論是「與佛經相參」,「同於《老》、《莊》」。不管《列子》書中是否有佛經的材料,或是與張家有何瓜葛,至少張湛承認《列子》可以與佛、《老》相印證的,因此使我們更可以說這一部書材料中所顯現的思想觀點,是配合魏晉時代的需要。
在探討其思想的過程中,對材料處理的態度頗有困難:《列子》書有《管子》、《晏子》、《論語》、《山海經》、《穆天子傳》、《墨子》、《莊子》、《荀子》、《尸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韓詩外傳》、《周易》(〈春官〉、《乾鑿度》)、《史記》(〈管晏列傳〉)、《淮南子》、《說苑》、《新論》、《新序》、《爾雅》、《方言》……等書的材料,如果要找非屬於以上諸書的材料才去談思想,則所剩下的並不很多,就是不見於他書的,也不能保證就不是古書的佚文。所以要避免談這些古書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儘可能以不見於他書的材料作為討論的中心,這樣或許稍能接近古本《列子》的原貌,如果不可避免,則仍將借取見於他書的材料,來羽翼我們的解說。畢竟書中材料的觀點,是編《列子》者所同意的觀點。由此,以下所述的思想,絕不是列子一人或一派的創作,而是魏晉某些貴族所認同所強調的思想。
一、宇宙論
(一)宇宙的本體
《列子‧仲尼篇》一五章舉出了「道」字,並且也賦予形上學的意義。
「關尹喜曰:『在己無居,形物其箸。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違道,道不違物。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視聽形智以求之,弗當矣。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用之,彌滿六虛;廢之,莫知其所。亦非有心者所能得遠,亦非無心者所能得近。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知而亡情,能而不為,真知真能也。發無知,何能情?發不能,何能為?聚塊也,積塵也,雖無為而非理也。』」
道家素以「道」為本體,道是超乎現象的東西,《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二一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一四章)恍惚的境界是感官所不能察覺的,所以「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莫知其所」了。
目錄
自 序
導 讀
第一篇 天瑞篇 一
第二篇 黃帝篇 三三
第三篇 周穆王篇 八五
第四篇 仲尼篇 一一三
第五篇 湯問篇 一四七
第六篇 力命篇 二○一
第七篇 楊朱篇 二三七
第八篇 說符篇 二七九
附錄一 劉向〈列子新書敘錄〉
附錄二 張湛〈列子序〉
重要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