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市龜山區復興二路6號1樓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網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第一篇 序論
我中華醫學實爲中國古文化中最重要之一種,歷經數千載之演變,早有卓越之成就。中國上古之醫術,原基於先民原始生活之實際需要,由自然啟發而成,其內容浩潮如海,實爲我民族生命之學也。
中國醫學源流,本一脈相承,前後並無間斷,但由歷朝醫政制度之變遷,醫術之進展,學理之創獲,社會風氣之轉移,故流派分岐,各有所長。但亦有庸者審證不明,泥古不化,每以臆說己見欺人或挾秘自炫,以訛傳訛,醫家之道漸至不明,真理反晦而不顯。本書專就中醫診斷學中『脈診』一項做深入之研討。
切脈診斷之法,源自「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論及診法及脈理說明。「平人氣象論」,有最詳盡之脈義論述。「玉機真藏論」則說明四時之脈理變化及由脈論病。「三部九候論」,說脈之部位。「通評虛實論」,據脈象論斷生死。上古之脈法以全身之三部九候決生死。以人迎、寸口、趺陽脈叁而診之。內經僅有寸口氣口之名,並無尺寸爲三部之義。至「難經」始發明獨取寸口之診法,創立關尺之別,但無左右臟腑分配之說。至叔和一代,始立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門之說,切脈之學,遂臻完備。
自「素」「難」,「傷寒論」而下,雖有診脈治病之法,並未明確發明脈診之理,憑脈以審證,而未講脈診之法,叔和根據素難之說,參考古代脈法,著「脈經」十卷,此爲第一部講究脈法之書,此書敍及陰陽大法,表裏虛實三部九候,二十四脈等以五臓六腑三焦四時之變,理論綱目條理而不紊,使後世學者由外以知內,視死而別生,頗爲詳盡。然其脈法,則甚爲死板拘泥,以爲某病當見某脈,某脈當見某病,繁瑣有餘而實用不足,不免有泥脈以和病之嫌,但不論如何,此十卷脈經,確爲曠古之偉大發明,據徐靈胎所言:「王叔和著脈經,分門別類,條分縷斷,其原亦本內經,而漢以後之說,一無所遺.其滙集群言,使後世有所尊循,亦不可少力之作也。」實中肯之論也。
然後世又見「王叔和脈訣」,乃他人假託叔和之名而作也,朱熹謂俗傳之「脈訣」,辭意鄙淺,非叔和本意,但以其顯淺,醫家入門偏熱是書,自立七表八裡九道之名,似通非通,脈理之精義因而轉晦。代代流傳,遂僅餘粗略之輪廓,脈診之精華盡失,爲人師者心中固已茫茫,而學者更加無所適從,以致「脈學」一道遂漸失傳。眞理因而不明,人皆視「脈學」爲虛無之談而鄙之。循環以下,醫者不得不致力於辨證之法。臨床診病之時皆以病者口述之證狀及體態神色爲主,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僅爲表面之「象」。其真假難論,體內複雜之病理不明,發病之根源難尋。治療之法不免局限於症狀之解除,因而無法澈底根本治療。病者之患雖然暫癒,而病根未除,必反覆發作,不得盡癒矣!
然若醫者能盡知脈理,臨床施治之時,手下三指,左右細尋,即立刻能洞悉病者五臟六腑寒熱虛實之情。處方之際,依據脈理所示,必能全面掌握病況之來龍去脈,本、標、先、後,而加以整體之治療。不但使病情立退,而全身之健康得以漸復。此爲「正本清源」,除病務盡之法,亦爲我中華醫學精華之所在,遠勝西法局部症狀治療之弊,不知脈者,何能爲之?
因之「脈診」之學,實爲中醫四診最最精要之一門,爲醫者不可不潛心研究,以求精專。本書爲使學者更易進入中國醫學之領域,故再加入陰陽、氣血、五臟等基本理論。並在脈診部份再加收二十二種傳統脈診之敍述,其後則爲筆者自幼禀承家傳醫術及多年潛心精研之脈理心得,學者可前後比較印證,以求全面之瞭解及應用。
本書自第七篇開始爲筆者獨創之『張氏脈法』。其內容精要,不論手法、脈象診析、臨床之效果,均與古今中外之脈法不同。而獨爲一家之學。學者只要努力學習,必可心領神會,受用終生!
再版序
『實用脈診發微』,自8年前出版至今,除坊間出售外,主要應用於臨床教學。筆者自15年前在台灣地區最先推出獨創之『張氏脈法』並推廣教學,一開始即受到社會人士之喜愛,前來學習之人士除在職中醫師外,多爲久習中醫而不得要領者,久歷考場而不得其門而入者,或自身有病而久治不癒者。不論學者之目的爲何,一旦進入本門,均豁然發現,原來中醫領域中有此一門精要輝煌之學!莫不在驚喜之餘,努力學習。
筆者獨創之『張氏脈法』極爲精準實用,而且易學易會,不但正確指引方藥之運用,更可提早發現疾病之轉化,因而自救救人,效果特佳,脈法獨特實屬前所未聞。故有心之學者,無不努力鑽研、練習。多半在數月之學習後均能體會本『張氏脈法』之精髓;實地應用,則均能得心應手,手知肚明矣!
今日再版之『脈診發微』更再加入臨床病例之分析及針灸藥物處方之範例說明,使學者在研究切脈診斷法後,而能進一步瞭解如何將脈診之結論配合針灸,方藥的選用。更可瞭解正確的脈法如何在『診斷——治療』上發揮精確宏大的效果!
筆者並特請Dr. Marc Brinkman將本書第七篇起之『張氏脈法』譯成英文編於書後,以便將此傳統醫學之精華推廣至海外,供歐美人士學習。
此次再版特加入若干簡圖以利學習,並感謝廈門大學中醫科薛明郎先生之校定,使得本書得以更完美的呈獻在愛好中醫之同道之前!
中醫師 張蔚炎 民國80年於台北市健泰中醫研究中心
目錄
第一篇 序論及再版序
第二篇 中醫基本理論及陰陽和五行學說
第三篇 臟腑之生理及病理
第一章 臟腑
第二章 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第四篇 八綱辨症法簡論
第五篇 四診概論
第六篇 傳統脈理概論
第七篇 張氏脈法與傳統脈學之手法辨正
第八篇 六病脈之研究
第九篇 五臟脈理分論
第十篇 六氣脈象論
第十一篇 結論
〈英文翻譯之部份〉 第七篇~第十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