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武術 > 沈壽太極拳文集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瀏覽紀錄

沈壽太極拳文集

prev next

  • 商品編號: dj4342
    出版社: 大展
  • 作者: 沈壽
    出版日: 2006/02/01
    ISBN13: 9789574684342
    商品狀態: 一般
    裝訂: 平裝
    頁數: 732
  • 定價:  NT$630元
  • 優惠價:  9 NT$567元
    登記後可再補貨
  • 點擊數: 3600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商品說明: 

目錄
沈壽小傳   覺蓮 整理
卷一 太極拳法研究(修訂本)
上編:太極拳法研究(七篇)
  第 一 章 太極拳基本拳式名稱淺釋
  第 二 章 淺談怎樣才能學好太極拳
  第 三 章 淺談太極拳的「七字要領」
  第 四 章 論太極拳的用意和呼吸方法
  第 五 章 論初學太極拳易犯的毛病
  第 六 章 練太極拳與醫治慢性疾病
  第 七 章 太極拳體用全訣及其小記
下編:古典拳論研究(六篇)
  第 八 章 清代王宗岳《太極拳論》今譯與研究
  第 九 章 清代王宗岳《十三勢行功歌》今譯與研究
  第 十 章 古代內家拳及其十四禁忌
  第十一章 《內家拳法》的「五字要訣」
  第十二章 關於明末《拳經總歌》的初步研究
  第十三章 明代戚繼光《拳經捷要篇》今譯與解析
  修訂後記
卷二:太極拳論譚(增訂本)
  序
  第一章 太極拳古典拳論淺釋(六篇)
  第二章 太極拳研究隨筆(一篇)
  第三章 太極拳與氣功(六篇)
  第四章 太極劍的訣要(三篇)
  第五章 太極拳歌訣(六首)
  第六章 太極拳推手漫談(六篇)
  第七章 太極拳推手歌訣(六首)
  第八章 內家拳法訣(五篇)
  第九章 關於太極拳械散手譜(六篇)(有圖照幅)
  增訂後記
卷三:式太極拳詳解
  第一章 談談太極拳的健身價值
  第二章 楊式太極拳的源流關係
  第三章 楊式太極拳的基本拳式(有圖照幅)
  第四章 式與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式名和式數
  第五章 式太極拳譜及示意說明
  第六章 式太極拳動作圖解(有圖照幅)
  第七章 式太極拳的五法
  第八章 式太極拳的教學口令
  第九章 式太極拳的教法練法
  附 錄 楊式太極拳理論經典著作(兩篇)
  後 記
卷四 太極拳推手問答(修訂本)
  第一章 太極拳推手常識
  第二章 太極拳推手要領
  第三章 太極拳推手八法
  第四章 太極拳推手力學
  第五章 太極拳推手圖說
  後 記

前言
  為了繼承和發揚中華武術的重要拳種———太極拳術,筆者在上一世紀推廣普及太極拳的過程中,也曾潛心研究和撰寫了一些有關太極拳術的文章。
  常言道:「敝帚自珍。」為了避免拙作散失,有些發表過的或新寫的文章已經結集成書,但這多半是屬於理論性質的文章。而有關創編或演練的太極拳、刀、劍、散手對練等套路部分,卻因攝影等條件的限制,尚付闕如。對此,是不能不引以為憾的。
  2000年9月,我接受了人民體育出版社的委托,要求我:「收集一生中主要的太極拳著作,包括技術和理論兩大部分。理論部分在前,技術部分在後。理論部分,包括對太極拳運動帶有總結歸納性的理論著述;技術部分,包括創編和演練的主要太極拳套路,以及部分主要器械套路等。」
  按照上述要求,我選編和撰寫了《沈壽‧太極拳文集》一書,筆耕歷經三載有餘,直至2004年4月,方始將書稿全部殺青。
  《沈壽‧太極拳文集》全書共分四卷:
  卷一《太極拳法研究》(修訂本),屬理論部分。其「上編」是帶有總結歸納性的理論著述,對初學入門或鍛鍊已久的太極拳愛好者,一般是普遍適用的。當然,由於流派不同,有的內容只能作為參考而已,其「下編」是對古典拳論的研究,如清代王宗岳等人的太極拳理論文章,早已被後世的太極拳家奉為經典著作而備加推崇的。對此,是有志於太極拳的實踐和
研究者所不可不讀的。
  卷二《太極拳論譚》(增訂本),以論文、漫談、隨筆和拳訣為主體,但也包括筆者所創編的太極拳、刀、劍和散手對練套路的文字譜。可惜的是,除了與拳友慈博合編108式散手對練譜時,留下了極為珍貴的21幅插圖照片之外,其餘均無插圖。限於篇幅等原因,一時就無法以圖譜的形式刊出。惟有留待日後的努力了。
  以上說明,卷二仍是以理論部分為主的;至於所記「36式反式太極拳」「九路81式太極刀」「九路81式太極劍」,以及「108式散手對練」套路等譜文,則是屬於技術部分的。而卷二的第九章是這次編集時增補的。
  卷三《36式太極拳詳解》,全卷都是新寫和初次發表的。「詳解」這一書名,是李建章先生在多年前建議我採用的。而此書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計劃撰寫了。李建章先生曾多次來信支持和鼓勵我的這一寫作計劃,如1996年7月來信提到:「盼您自編太極拳套路能早日成書。」一年以後,在1997年7月7日來信中又熱情地勸勉道:「近幾十年來,社會
變化很大,武術、特別是太極拳也有很大變化,而您的『36式太極拳』就是這種變化的產物。您是搞體育史研究的,所以您知道寫出這樣的書來有什麼樣的意義。」他的分析和激勵,使我不能無動於衷。我非常感謝他的一番好意。
  然而我遲遲未能動筆的原因,是由於拍攝動作圖解照片問題一直難以解決。後來承蒙人民體育出版社鄭小鋒先生大力支持,他在2001年初春,為我拍攝了「36式太極拳」套路的動作照片300餘幅。在撰寫本書卷三時,從300餘幅動作照片中篩選出240餘幅,從而據圖作文,順利地編寫了「動作圖解」這關鍵性的一章,進而促使其餘各篇,也因之「順理成章」了。
  卷三雖屬於技術部分,卻也有許多理論內容,如健身價值、源流關係等等。同時,由於36式太極拳源於傳統的楊式太極拳,因此,本卷第三章還記載了楊式太極拳(85式)的基本拳式,並附有拍攝於1977年的架式照片60幅,可與36式太極拳的架式作出比較。這樣既有利於先學會36式太極拳後,再去進修85式楊式太極拳;也有利於已經熟習傳統楊式太極拳的人,由自學等方式,去學練36式太極拳。古人說:「少則得,多則失。」生活在快節奏的時代,應用這一套「少而全」的36式太極拳來進行專項或輔助性的練習,無疑會使太極拳愛好者得到不少便利和收穫的。
  卷四《太極拳推手問答》(增訂本),這次對原書作了較多的刪削和潤改,並將原來的分類名稱———「部分」改稱為「章」。同時,又增補了第五章「太極拳推手圖說」。在該章中,還初次發表了30多年前吾師傅鍾文先生(1903~1994)在上海與我合影的傳統楊式太極拳推手照片,了卻當年師徒合影時的宿願。
  今年正值太極拳一代宗師傅鍾文先生逝世10周年,謹以此告慰先師和表達對先師的緬懷之情。作為歷史性的老照片,雖只剩下這十餘幀了,卻都是彌足珍貴的歷史紀錄啊!
  此外,有關太極拳的拙著,尚有《太極拳走架推手問答》(1997年8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初版),以及沈壽點校、考釋的古代太極拳經典著作———〔清〕王宗岳等著《太極拳譜》一書(1991年10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初版、1996年3月大展出版社)。
  上述《太極拳走架推手問答》,與本書卷四《太極拳推手問答》,兩者在題名上雖有其類同之處,但具體內容並不相同。《太極拳走架推手問答》中的推手問答部分,實為《太極拳推手問答》一書的「續編」,原來就曾計劃把它編入《沈壽太極拳文集》的卷四,後因該文集的篇幅(文字量)所限,所以,惟有等待日後入集的機會了。
  一集之成,歷時三年半之久。可謂殫精竭慮,傾力奉獻。然而終因限於作者的學力,本書的粗疏和不足,以及謬誤之處,尚希廣大太極拳愛好者不吝指正。
沈壽 謹識於浙江寧波

沈壽小傳
  沈壽,本名洪水。1930年2月(農曆庚午年正月元宵節)出生於浙江寧波城內的一個職員家庭。
  沈壽的父親生前酷愛武藝,曾從四明山區的童崇武老師(1840~1938)學武練功。後因參加居民義務救火組織,在一次夜半撲救火災時受傷亡故,年僅22歲。而當時沈壽出生尚未滿兩個月。
  一、武術啟蒙 終身受益
  在上世紀那動盪的30年代,當沈壽還是個黃髮垂髫的幼兒時,由於深受家庭、社會和時代背景的影響,他從小就喜歡弄槍舞棒,並天真地大言保家救國。1934年,他遵奉祖母之命,從童崇武老先生學練內家八樁和內家八拳等武術。當時他所接受的,雖只是一些易學易懂的啟蒙性武術教育,但這對沈壽一生的影響都是十分深刻的,也可以說是終身受益不淺的。
  二、涉獵廣泛 身強力壯
  沈壽自幼好學,不論學文習武,都較執著。他自1939年逃難到上海後,在校讀書的成績也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對於體育和武術等方面,更是情有獨鍾。也許是出於少年人的好奇心
理,因而其涉獵非常廣泛。
  1943年,他始學楊式太極拳於復興公園。由於當時他正在上海震旦大學附中求學,學校離公園很近,才有了這個機緣。加上他在幼年時學過內家拳術,太極拳與內家拳在拳理上是相通的;在功底和根基方面,又有許多相似之處,這也就成了他在少年時代學武的首選了。
  1944年,沈壽參加工作後,恰好又因工作單位距精武體育會極近,於是,就加入該會,業餘時間就跑到那裡去練功習武。他先後學練了太極、少林等多種武術。星期天或節假日,
有時也會去公園學習各種拳械套路,或者玩一玩散手。
  在上世紀40年代,他雖然學習過的拳種較多,但這種「蜻蜓點水」式的學習方式,其結果勢必是學得多,丟得多;學得快,丟得快。這正應了拳諺所說的「學不專,拳必濫」「樣樣會,樣樣空」了。
  後來沈壽還熱衷於重競技體育,如舉重、健美、摔跤、拳擊等體育運動。約在1950年,他經精武體育會老友胡惟予等人的推薦,被吸收為精武體育會的永久會員。當時在「永久會員證」上蓋章的是上海精武體育會總幹事黃維慶,證件號碼為811號。沈壽把這份永久會員證珍藏了36年之後,在1986年作為武術文物捐獻給國家了(持有浙江省體委武術挖掘整理組於1986年2月20日頒發的第80號「武術三獻證書」)。
  1951年9月,沈壽還曾與十餘位大力士一起,應邀在上海市體育館參加了捐獻「體育號」飛機的盛大義演。當時上海《新聞報》《大公報》《文匯報》和《亦報》等,均有報導。
(附 剪報一份)
  三、因公負傷 重獲至寶
  沈壽由於積極參加武術、舉重、健美等項目的體育鍛鍊,當時的體格之強健,令人稱羨不已。然而正如俗話所說的「天有不測風雲」,不幸的事情降臨到他的頭上。1953年5月,他在西部邊陲的一次公出途中,遇山洪暴發,被激流沖走而負傷。此後,他的健康狀況就一落千丈,不得不在住醫院療傷期間,重拾最適宜於他的楊式太極拳了。
  太極拳乃國之瑰寶,由此重獲至寶,可說是因禍得福,倒也喜不自勝。而且,也彌補了往昔由於缺乏練太極拳的恆心,以致有「寶山空回」的遺憾。由堅持打太極拳,他深刻地感受到:作為醫療保健體育,太極拳雖不能包治百病,但對增進人體的抵抗力、愉悅身心,以及預防和輔助醫療疾病,那肯定是會有良好作用的。因此,練與不練是大不相同的。他自從負傷病殘以後,仍能抱病堅持工作二十餘年,而且在退休以後,還能本著「有一分熱,就發一分光」的精神,為發展中國體育事業出力,這都與他長期應用太極拳、導引、氣功等體育療法的實踐是不無關係的。
  然而,學練任何拳術,要想做到精益求精,那就少不了良師的傳授和益友的切磋。1959年初,沈壽與楊式太極拳拳友慈博相識,拳逢知己,十分投緣。兩人從此結成對子,經常在
一起切磋研究太極拳藝,一同練習推手、散手,相得甚歡。上世紀60年代初,沈壽與恩師傅鍾文先生重新取得聯繫,請教楊式太極拳的有關問題。
  接著,他又千里迢迢去滬養病和探望傅老師,向老師表達了希望在滬期間能繼續進修楊式太極拳的願望。承蒙老師慨然應允,重新為他一招一式地傳授和糾正姿勢。每次教拳完畢,師徒兩人還一道漫談拳經,有時直至深夜。老師誨人不倦的精神,深深地刻印在沈壽心中,難以磨滅。
  從此以後,沈壽在武術領域由博歸約,潛心專攻楊式太極拳至今。當然,此前他所學的各類武術,以及太極拳其他各學派的技法和理論,對他研究楊式太極拳仍舊是不無補益的。
  四、辦班創社 造福桑梓
  1971年,在北方工作的沈壽,第一次重返故鄉。鑒於當地尚無85式的楊式太極拳,於是遵照傅鐘文老師所囑,在寧波刻意推廣普及。自1971~1974年間,他有意識地物色和培訓了一些助教人才。隨後,便在1974年底建議市體育運動委員會創辦寧波市楊式太極拳學習班。當時,由於市武術協會自「文革」開始停頓後尚未復會(1982年方才復會),因此,市體委接受了這一建議,並邀請沈壽親自擔任第1~3期楊式太極拳(85式)學習班教練。經過籌備,由沈壽編寫了《楊式太極拳入門》一書,油印後分發給學員。該學習班在1975年五一勞動節正式開學,每期學員多達130餘名,盛況空前。至當年10月底,共培訓了第1~3期學員400人。
  在辦班過程中,他還從拳德、拳藝較好的學員中選拔義務輔導員40餘人,分批進行集訓,充分調動了大家對學好太極拳的積極性。
  自1975年11月起,楊式太極拳(85式)學習班師生走向社會,實行義務教學。至1983年10月寧波市永年太極拳社成立之前的8年時間裡,共培訓了學員兩千餘名。這就為1983年創立寧波市永年太極拳社打下了較為紮實的基礎。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寧波市永年太極拳社終於在1983年10月1日正式成立。它是「文革」後浙江省內獲准創建的第一個民間辦的拳社。該社經費自籌,民主辦社,拳社幹部一律
義務任職。沈壽被推選為第一任社長,連任了3屆(1983~1993),至1993年10月換屆時主動引退。第四屆社長由中年人接班,沈壽被聘為名譽社長。
  拳社成立以來,為在本地開展楊式太極拳的普及推廣等活動,經過歷屆社務委員和教練員們的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他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借以造福桑梓,以及促進太極拳走向世界,為人類造福。至2003年10月,在慶祝寧波市楊式太極拳學習班成立28周年和寧波市永年太極拳社成立20周年紀念時,有300餘人參加了楊式太極拳、刀、劍的表演。在這次會上,沈壽被聘為「永遠名譽社長」。
  右為當年沈壽為寧波永年太極拳社題寫的社訓「誠毅」二字。此二字取義於「誠以待人,毅以治技」的精神。具體地說,「誠」是指武德,「毅」是指武風。廣義地說,「誠」也包含了忠誠於中國的愛國精神和忠誠於事業的敬業精神;「毅」不僅是樹立一種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武風,而且也是做人處事的一種精神風格。
  1984年10月,沈壽在祝賀寧波永年太極拳社創立一周年時,為與拳社同志們相互勉勵,特地撰寫一聯,曰:
  「拳有淵源,能天天鍛鍊,可得永年;
   社無館址,若年年集會,必臻百歲。」
  2004年,是該社創立21周年了,說明寧波永年拳社已漸漸由幼而少、由少而壯地成熟起來了。當年沈壽書此聯語,正是為了鼓勵大家從艱難中崛起,增強同志們勇往直前地進行自我鍛鍊和堅持辦好拳社的信心和決心。
  五、默默筆耕 著書不已
  17年前,劇作家孫仰芳先生曾在1987年第一期《中華武術》雜誌上發表了《小樓說拳———訪寧波市武協委員沈壽》一文,其中讀到「沈壽老師的神態、氣質」時,說:「他是『拳師中的學者』,『學者中的拳師』。」說明這位劇作家對人物的觀察是別具功力的。
  沈壽早在少年時代,就曾以沈重、洪水為筆名,撰寫新詩、散文和繪製漫畫,發表在上海《民國日報》《新聞報》和《銀錢報》的副刊上。青年時代也曾以漢泉、老驥、沈武、老粗等筆名撰寫過一些文學、體育和武術等方面的文章。中年以後,一般就只以沈壽為筆名撰寫文章了。其緣由是:他因傷殘病痛在身,過早地退休了,當時,也惟有恪遵養生之道,不斷與疾患作鬥爭,借以延長壽命,才能多做奉獻。不此,「沈壽」這一筆名,就與太極拳、氣功、導引學等著作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沈壽的一生中,業餘寫作從未中輟。退休返鄉後,除了從事公益活動、推廣普及楊式太極拳外,更利用教學之餘暇,默默筆耕,著書不已。他的主要學術成就是,幾十年來,在全國體育、武術、氣功、文物、醫學、醫史等各種刊物上發表的文章總計不下300篇,100餘萬字。沈壽的文章不僅在國內學術界有較大的影響,有的還曾在國際上引起過轟動。其著作已出版的有:
  《太極拳法研究》(1984年初版)
  《太極拳推手問答》(1986)
  《沈壽拳訣選》(1986)
  《導引養生圖說》(1992)
  《導引養生百法圖譜》(1994)
  《太極拳論譚》(1997)(大展出版社1998年)
  《太極拳走架推手問答》(1997)
  除以上7種外,尚有沈壽點校、考釋的太極拳古典理論《太極拳譜》(14卷繁體字本)。
  此書係經中國武術協會審定,被列為「中華武術文庫‧古籍部」,於1991年初版;1995年被作為精品書再版。
  至於這次編集出版的《沈壽‧太極拳文集》(4卷本),其中卷三《36式太極拳詳解》,是他在年逾古稀後所寫的力作。其餘各卷,除了修訂,也有所增補。
  他所寫的導引和氣功類文章,曾被收入到了《常用醫療健身法》(1982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中老年強身顧問》(1983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和《醫學知識集錦》(1983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等書內。
  二十多年以前,沈壽就曾經對來訪的記者陳兆年先生說過:「我是個年過半百的老人了,得趕快把自己一生所學到的武術、導引、氣功等知識整理編寫出來,貢獻給人民,留傳給後代。」如今,他基本上已實現了自己的承諾。
  六、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
  在1981年和1984年,沈壽曾分別被《武林》《中州武術》等雜誌編輯部聘為特約撰稿人。河南《中州武術》後來改名為《少林與太極》,由於沈壽長期為該刊熱情撰稿,而且量多質高,因而在1990年被河南報刊社評為優秀作者。
  1985年10月,沈壽被浙江省體育運動委員會授予「全省武術挖掘整理工作先進個人」的稱號。
  1987年,沈壽被吸收為中國體育史學會會員(該會成立於1984年,1992年始併入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並改名為「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史分會」)。沈壽所撰寫的《西漢帛畫〈導引畫〉考辨》和《甩手運動的反思》等兩篇論文,分別在1984~1988年和1989~1994年這兩屆的評選中,被評為全國體育史優秀論文,並被收編入《新中國體育史優秀論文集》(1997年奧林匹克出版社出版)。他的另一篇寫於1993年、題為《毛澤東「六段運動」考辨》的論文,則被編入伍紹祖主編的《毛澤東與體育文集》(1994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沈壽曾十多次出席全國和浙江省關於體育史、武術學術以及氣功等論文報告會,撰寫了不少具有學術價值的論文,為發展社會主義的體育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為此,浙江省體育運動委員會在1999年7月授予沈壽「浙江省體育文史工作貢獻獎」,以示表彰。他是全省獲得這一「貢獻獎」的13位同志之一。
  2004年,沈壽退休30周年。30年來,他飽受傷殘病痛的折磨,卻堅韌不拔地本著自立、自強的精神,鍛鍊體魄,發揮餘熱,盡自己的努力,為人們做點有益的事情。沈壽認為:惟有如此,才能不負於這既短暫又漫長、既平淡又絢麗的一生。

顯示完整說明

商品標籤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