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僑網路書店 版權所有,並保留所有權利。
桃園市龜山區復興二路6號1樓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網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目錄
自然太極拳簡介
自然太極拳心法
自然太極拳道法
自然太極拳拳法
內功篇
無極勢
(一) 太極起勢
(二) 攬雀尾
(三) 斜單鞭
(四) 提手上勢
(五) 白鶴亮翅
(六) 摟膝拗步
(七) 手揮琵琶
(八) 上步搬攔捶
(九) 如封似閉
(十) 抱虎歸山
(十一)左右隅步摟膝
(十二)隅步攬雀尾
(十三)斜單鞭
(十四)肘底看捶
(十五) 倒攆猴
(十六) 斜飛勢
(十七) 提手上勢
(十八) 白鶴亮翅
(十九) 左轉摟膝
(二十) 海底針
(二十一)扇通背
(二十二)撇身捶
(二十三)卸步搬攔捶
(二十四)上步攬雀尾
(二十五)單鞭
(二十六)雲手
技擊篇
(二十七)左高探馬
(二十八)右分腳
(二十九)右高探馬
(三 十)左分腳
(三十一)提膝轉身蹬腳
(三十二)進步栽捶
(三十三)翻身撇身捶
(三十四)右蹬腳(翻身二起腳)
(三十五)左右打虎
(三十六)提步蹬腳
(三十七)雙峰貫耳
(三十八)披身蹬腳
(三十九)轉身蹬腳
(四 十)上步搬攔捶
(四十一)如封似閉
(四十二)抱虎歸山
(四十三)左右隅步摟膝
(四十四)隅步攬雀尾
(四十五)斜單鞭
(四十六)野馬分鬃
(四十七)玉女穿梭
(四十八)進步攬雀尾
(四十九)單鞭
(五 十)雲手
養生篇
(五十一)下勢
(五十二)金雞獨立
(五十三)倒攆猴
(五十四)斜飛勢
(五十五)左轉摟膝
(五十六)海底針
(五十七)扇通背
(五十八)撇身捶
(五十九)上步搬攔捶
(六 十)上步攬雀尾
(六十一)單鞭
(六十二)高探馬
(六十三)撲面掌
(六十四)單擺蓮(十字擺蓮)
(六十五)摟膝指襠捶
(六十六)上步攬雀尾
(六十七)單鞭
(六十八)下勢
(六十九)上步七星
(七 十)退步跨虎
(七十一)回身撲面掌
(七十二)轉身雙擺蓮
(七十三)彎弓射虎
(七十四)上步措捶
(七十五)東攬雀尾
(七十六)北單鞭
(七十七)上步措掌
(七十八)攬雀尾
(七十九)單鞭
(八 十)雲手
(八十一)收勢(合太極)
內容簡介
自然太極拳循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和運行軌跡,自然道法,拳之規範,拳法輕靈,用意不用力,在陰陽變化中,循弧形線,如行雲流水,鬆柔動態運行,以健體強身,祛病益壽。
深研太極拳(序)
幾年前,我曾為祝大彤先生的專著《太極解秘十三篇》寫了「深研太極拳,高揚民族魂」的題詞。如今大彤先生又推出新作《自然太極拳》,可謂是他深研的一個結晶。
對太極拳這個風靡全國、走向世界的健身之道,為之著書立說者甚眾,這可看做是盛世人們追求健康、追求身心和諧的一個可喜景象。
隨著習練太極拳的人日益增多,深問太極文化的人也越來越多。國人如此,不少外國朋友在體驗到太極拳的健身魅力後,也執著探知太極拳的文化內涵。
這提示我們要把被稱做「哲拳」的太極拳廣播於世界,十分有必要在深研上下點工夫。我認為深研可以有多個視角。比如從體育的視角,從歷史的視角,從哲學的視角,從文化的視角,從醫學的視角,從未來學的視角等等。
當前最需要的是把太極拳的拳理、拳式用現代科學的語言解釋清楚。像什麼是太極,什麼是陰陽,什麼是八卦,什麼是五行等等這些中國古典哲學的概念,還有像野馬分鬃、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手揮琵琶等等拳式。
國際武術聯合會五年前已經決定把每年5月作為「世界太極拳月」。這是推廣太極拳、弘揚太極文化的大好時機。現在有些國家已經成立了太極拳學院,德國還出版了名為《中國哲學與太極拳》的武術雜誌。充滿中華智慧的太極拳已經移植於世界不少地區和角落。我熱切地期望太極拳的方家學者不斷把深研太極拳的成果獻給世界!
自序
關於承傳
自從《太極解秘十三篇》問世後,來電來訪者不斷,有國際朋友來訪,希望出版一冊內功拳套路,這是一位三藩市來的太極拳愛好者傳遞的信息。有一位黑龍江來的太極拳愛好者,來京到公園去遍訪祝大彤老師,有人說北京太極拳老師多了,為什麼只找祝大彤呢?「祝老師跟隨楊禹廷老師十幾年,身上一定有真功夫,名師出高徒嘛。」
武術很講究承傳關係,也就是「入門」。從古到今武術門派林立,這是封建社會傳下來的封建秩序。其實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研究生、博士生,有眾多老師在培養,有人在校外找一些老師求教。傳統武術要入門只是拜一位老師,有一句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出不出功夫,只能是「法自修」,還要看有沒有悟性,對所學的功夫悟道如何,不是每一位拜師入門者都能有功夫。我和幾位楊式拳練家談起師徒關係,入門是指功夫入門,沒有學到老師的功夫,還在說自己是什麼大師的傳人,說淺了是對老師的大不敬。
吳圖南大師說到練太極拳者萬裏挑一。通俗解,成千上萬人學練太極拳,能出一兩位得道者,這是因為太極拳博大精深。傳統文化就是如此殘酷。
百年太極入門得道者有班侯、健侯、少侯、澄甫、全佑、鑒泉、王茂齋、吳圖南、楊禹廷、馬岳梁、吳英華、崔毅士、汪永泉……屈指可數二三十位國內享有盛譽,按太極拳運動參加者計算不過數萬比一。拜師入門到將功夫學到手,還要有一大段路程要走。
學拳經歷
我是老北京,自幼好動喜武。父親練長拳,從他口中知道京城吳圖南、楊禹廷、汪永泉、崔毅士等名家。20世紀50年代中期從部隊轉業回京,跟著父親到中山公園看楊禹廷教拳,我想學拳,父親說太慢,他交了學費也沒跟著練。結果和楊老爺子擦肩而過。
凡休息日,騎車到各公園轉悠,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對面也是公園,練武人很多,天安門廣場南端一片大松樹林,練武人也很多,什麼都看什麼都跟著練。最後在東單公園學練太極拳。跟楊禹廷的學生張德瑪、李秀三、孫工程師、程大夫等人學練八十三式太極拳。
再後來王培生老師從東北回京休假,他一年回京一次,跟著他學拳,也跟著他在天壇公園聽他指導高壯飛推手,偶爾他高興,也走一趟八卦掌,八八六十四掌,腳底下很清楚,乾淨、俐落、漂亮。因為對武術家王培生的崇敬,為了協助《精武》出版有王培生持刀拳照為封面的專刊,跑前跑後召集他的弟子座談以及提取拳照等活動,此刊由主編張朝陽先生主持編輯後,於1999年9月出版。出版面世後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
在北京跟隨吳圖南大師學拳是最為幸運、愉快的三年。我認識吳圖南是李和生先生介紹的。「文革」初期「紅八月」是令人膽寒的日子,以後有人將1966年8月稱為「紅色恐怖月」,紅衛兵上街,老幹部、老知識份子、老藝術家……被抄家、挨批鬥。當時吳圖南正在被批鬥,李和生領我去其西直門內的家中,這一去對遭受批鬥的吳圖南老爺子是極大的尊敬和愛護。不久我又去看望老爺子,他剛被抄完家,斗室中央一堆垃圾。
吳圖南老爺子面帶微笑地對我說:「我在滿屋的垃圾中找到一分錢,一分錢分給老伴半分。」指著自己說道:「我是分半堂主人。」老爺子多麼樂觀、豁達,在非常時期的非常情況下,還在幽默自嘲。老爺子從地上揀拾幾塊碎磁片遞給我說:「這是漢、唐時期的磁片,拿著吧,是文物。我的一件柴窯被紅衛兵拿走了。」吳老爺子說時很平靜,聽說這件柴窯珍品年代久遠,價值連城,「文革」後期退還抄家物品時沒退回來,可能打碎了,老爺子不再提這件事。當時,吳老每天掃街,老伴去挖防空洞,不白幹,每天有三角錢的工錢,湊夥吃飯。我將身上僅有的三角錢留給老爺子,三角錢能買十個一兩一個的小火燒。
之後拳友苗新民先生(吳圖南的徒孫)帶我去吳圖南老爺子的西外住宅,正逢正月十五日,我們帶著元宵,此去認識了吳老的義子楊振興。楊先生很客氣,希望我們多多照顧吳圖南老爺子。以後我去紫竹院拳場練拳,練拳不散場我絕對不早退,散場後陪著老爺子慢行。公廁在小山坡上,吳老不要我攙扶,自己小跑上山,下山也不叫扶,他告訴我說:「你要慢跑步,練拳不要傷著膝。」
吳圖南有一套鬆功,最早是苗新民介紹給我的。我練給老爺子看,吳老給我矯正,規置幾個動作後,吳老爺子破例給我演示鬆功,吳老爺子演練鬆功時,輕靈、瀟灑,令人陶醉。我手中尚有「鬆功論」手抄本,以後有機會將公佈手抄本「鬆功論」,以饗讀者。
在學習傳統太極拳時,正是「十年動亂」、武術遭受劫難的時期,吳圖南、楊禹廷及多位武術前輩正在挨批挨鬥,在尋師深研太極拳談拜師學藝色變的關口,藥王孫思邈鄚州系36代傳人孫繼光向我打開中醫藥孫氏家學的大門,拜在中醫藥大師、藥王孫思邈34代傳人孫紀乾大師的門下,成為孫氏家學的門徒。
跟隨汪永泉學拳
經常到楊禹廷老人家家中學拳的有位御醫之後趙紹琴大夫,後任中醫藥大學教授,東直門中醫院中醫主任。楊老如有小疾小恙去請趙大夫診治,都由我跑腿。趙大夫開的藥方很乾淨,所謂乾淨,就幾味藥,幾角錢能治病。可惜,沒留下一個藥方子作為紀念。一來二去跟趙大夫熟了,他介紹我認識了汪永泉大師。這之後我和汪永泉大師有十年的交往。
汪老先在龍雲先生故居練拳,後又到貢院南口練拳。汪老練的八十八式楊式太極拳,瀟灑、大方,節奏適中,將看拳者的精神帶入拳中,腳下飄乎,周身發熱,看汪老練拳是一種精神享受。聽老爺子勁更是福份,碰到老爺子什麼地方,腳下當即拔根,很恐懼,周身內外又很舒服。接觸點上似有似無,進不能進,跑又跑不了。汪老解其意,說:「接觸點上八個勁,掤裏有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捋裏有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從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法中,引出八八六十四手,是從汪老爺子這兒開的竅。
汪老拿我不當外人,將他寫的《楊式太極拳述真》的手稿讓我看。我草草看了部分手稿後,只能說很好,大師給我看手稿,受寵若驚,很受益,很受益!經常在大師跟前學拳的學生有趙紹琴、李和生等。之後又介紹好友陳惠良認識了汪老爺子。
汪老師門徒不多,在京有多位成功的弟子,朱懷元和高占魁是出類拔萃的。我和他們往來受益頗多。朱懷元武德高尚,他經常說不要打人,推手是養生,特別不同意傷人,自己退一步也不要傷人。他發拿打化徒弟時,非常非常精彩。一次發我7米之外,呼吸順了蹦跳停止,身上極為舒服。此時我相信朱老師「推手養生」的說法。不去撕皮擄肉,力絞力,不會受傷。打人受傷的話也是朱老師的肺腑之言。
高占魁太極推手功夫高深,發徒時,讓對方面朝天橫著直躺式出去(扁擔式),身體絕不變形,抱著雙腿出去(元寶式)亦然。高老師身後留有推手體會一札,曰「高占魁語錄」,是一位萬先生整理的,今後時機成熟要公佈於眾。
跟隨楊禹廷學拳
早在50年代我想學太極拳,在中山公園跟我父親去看望楊禹廷老師教拳。第一次跟楊老爺子擦肩而過,但跟他學拳的決心更為堅定。老爺子練拳很慢,大概交過一次學費,父親嫌慢不讓我跟他學拳。
在東單公園學會八十三式拳以後,想找楊禹廷老爺子深造。在60年代末,當時稱「逍遙」,上班馬馬虎虎。楊禹廷老爺子每天到故宮東闕門紅牆下遛早,後來知道的人多了,我也聞風而動。星期天最多時能有七八十人。楊老爺子穿著很俐落,上身料子中式對襟上衣,褲腿打綁帶,拄著手杖看大家練拳,有時給學生說拳,此時圍上三四層人。老爺子說拳時,我都躲在老師身後聽勁。
散拳時,楊老爺子將手杖橫放在身後,雙手抓住慢慢散步。我有時推著自行車跟在後面,有時將車鎖在拳場陪送老爺子回家,但我從不進門。1974年,在徵得老爺子同意後,進入楊禹廷老師的家門,這年老爺子已經88歲高齡,身子骨很硬朗,如此高齡仍授拳,可見練太極拳受益是實實在在的。
1974年進入楊禹廷老爺子家門到他老人家1982年逝世,有9個年頭,連同東闕門宮牆聽課的四五年,跟著老爺子也有十二三年。老爺子「武德高尚」,是京城武術人的眾口一詞,口碑極佳。他老人家給我說拳,有兩條嚴格規定,一不准到各公園瞎跑,二不准推手。對楊老爺子的規定,我始終墨守,8年沒去過公園,也絕對不推手。
我在楊禹廷老爺子家9個年頭,老爺子面東坐在太師椅子上,我站在他兩腿中間做起勢一二動,他以右手拇指和食指輕揪上衣襟下的角尖處,這是給我聽勁。他說:「咱這個拳就是一陰一陽兩個動作。做對了,一通百通。」有時將學的拳套路練給老爺子看,他給我糾偏。關於拳式動作上下銜接的陰動和陽動,他叫「陰陽接頭」,拳歌訣中稱(陰陽)「變轉虛實須留意」,給我一遍遍講,他說:「陰陽接頭對了,對拳就明白了,一通百通。」
楊老說拳高興了,跟我打四手。跟老爺子打四手,雙腳下出球,總是手上撲空、腳下站不住,似醉漢晃來晃去,回想起來很有滋味、很有味道。可以坦言,老爺子將畢生拳藝內功,在晚年給我很多,我跟老爺子學到的是他晚年的精湛拳藝,是拳的真諦。何為真諦?如衣袖內有胳膊,推時什麼也推不著,此為鬆空真諦,我已把握其內功。
在和楊老爺子談到拜師時,他老人家因為收徒之事幾次傷心落淚,說:「拜師有什麼用,磕個頭走了,在跟前的也沒認真學東西。」聯想此語,有人在「文革」中撕碎拜師帖,楊老爺子為不敬的徒子徒孫傷心落淚的人尚健在,我不必說,只有爛在肚子裏成為不解之謎。
我們有時說師兄的拳不怎麼貫通,他教育我們,說:「先學練的什麼樣子,後學不許說。」我對楊老很孝敬,他也品味出我是真心學藝,曾經肯定我,說:「你如今明白了(拳),到懂還有一段路程。」他舉起左右雙拳,示意右拳是明白,左拳是懂。
70年代學拳時,我隨著王培生老師的弟子叫楊老爺子為「師爺」,後來楊老爺子讓他的長孫鑫榮改口稱我為「叔叔」。那時我有給老爺子買包子的習慣,買一次包子,他吃兩頓中飯。「文革」中有一段我進了「牛棚」,我愛人替我給老爺子送包子,老夫人對我愛人不止一次說過:「老師拿大彤當乾兒子看待。」後來我去老師家,師母當著楊老的面對我說:「老師拿你當乾兒子。」我聽了這話多次,但未磕頭稱父,因為當時王培生、李經武、李秉慈已是名家,多位徒孫也小有名氣,我不敢攀高枝攀上輩,但在我的心裏老師就是父親,比父親還親。
「文革」後期我給當時的國家體委主任王猛寫信,國家應搶救太極拳,楊老師沒有收入,生活艱難。為楊老師的生活困難上書國家體委。信轉到東城區體委,李秉慈先生在體委上班,把我叫去,親自解釋國家困難還是不能解決我提的問題。
1982年楊禹廷老師逝世後,老夫人被次子楊家梁接到保定河北大學家中頤養天年,我曾多次去保定看望老夫人,最後一次老夫人已經神志不清,家梁師兄不讓我再去看望。這件事,楊家梁教授在《太極解秘十三篇》的序中寫道:
「我從體院畢業後離京赴保定工作,很難在雙親膝下盡孝道,七八十年代返京探親時常見大彤師弟在父親身邊習拳,有時協助家母做些家務,這使我減少了許多牽掛,更安心於工作。」
「家父住北池子,祝弟家在朝外二環路以東,在酒仙橋工作,很晚下班。他不能每天來習拳,但逢節假日準到家中扶持家父左右。家中之事如理髮、修腳、請醫……他總是不辭辛苦跑前跑後。師弟不但尊重家父,對家母也十分敬重。父仙逝後,我將家母接到保定頤養天年,他幾次專程來探望,令人感動!」
上世紀90年代,楊老爺子的長孫到我家來,談到爺爺的遺囑時說:「我爺爺讓我改口,稱您叔叔。爺爺要收您做乾兒子,也對我說了,我要在必要的場合說明這件事情。」
他讓我將話攝錄下來,將來也許能派上用場。
繼承發展
關於武術的繼承和發展,首要是繼承。將傳統文化理通了,完全明白傳統太極拳的豐富內涵以及先賢的拳論、拳訣、拳歌、要言等拳經,讀會讀懂,然後方可言發展。
說到繼承和發展,傳說河南陳家溝有遠近聞名的陳溝炮捶陳家,若干年後這一代發展為陳式太極拳。楊露禪從學陳長興,發展為楊式太極拳。全佑從師楊班侯,再傳王茂齋、吳鑒泉,發展成為吳式太極拳,武禹襄創建武式太極拳,孫祿堂的孫式太極拳脫胎於武式太極拳,鄭子太極拳是從楊澄甫師承而來,到下一代,一師之徒對拳理的理解不同,拳法拳形不一般同,細究一個人一個式,不足為怪。
當代有一位王女士是陳式太極拳練家,按照自己對拳的理解,自稱全息太極拳,還有三星太極拳問世。大膽創新、發展,與時俱進,成就新一代的太極拳人。
太極拳發展到21世紀,在經濟、資訊高速發展的今天,工作、生活節奏快,再花上幾十年練來練去也練不好的太極拳,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將要自身淘汰。在當前人們生活壓力、工作壓力大的狀態下,練一套易懂、易學、易操作的太極拳健體強身是必要的。此時自然太極拳出現在人們面前,也是極其自然的事情。
任何學科都提倡和鼓勵創造和發明。我學練太極拳的過程,受到楊禹廷大師晚年的精華傳授,同時受到吳圖南教授、汪永泉大師的指點,加上自身在研習傳統太極拳的過程中有所悟得,在第一部太極拳理論專著《太極解秘十三篇》中披露,破譯了太極拳的練法,提倡自然太極拳是極其自然順理成章的事情。書中第十一篇開篇寫道:「本篇將破譯學習方法,解練拳之秘。」在進一步深研中深深感悟到學練太極拳太難了,以一般的學習態度,一般的習練法很難領悟拳之真諦,難以深入進去。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將太極拳視為東方文化的神秘,深奧,玄妙難求,如果換個視角逆向思維,可能不會再困惑。
在第二冊太極拳理論專著《太極內功解秘》中,又進一步闡述在太極拳習練中應該得到和如何得到太極內功的心法、道法和拳法。總之,《太極解秘十三篇》和《太極內功解秘》兩書出版後,相繼又出版了《祝大彤太極拳推手藝術》光碟一套(上、中、下),同是以腳、手、腰詮釋太極拳內功。香港還出版了繁體字版《增補太極內功解秘》《太極解秘十三篇·修訂本》。以上出版物都是為後學者提供學練和理解傳統太極拳鋪平道路,或者稱墊腳石。拳場有一句話「寧教十手,不傳一口」,書中介紹的不是十手的「手」,而是一口的「口」,請拳友體驗。
我時常對弟子說,太極拳太難了。對從學者也告誡他們:「傳統太極拳太難學,要考慮好,不是三年五載的事,是慢功,十年二十載可能也難以功成,全要看悟性。」更進一步闡明,「不是嚇唬後學,太極拳老師很難教會學生,而靠學生開悟,去悟得」「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這是真話。有人說老師只是喚醒學生,喚醒深埋在學生內心深處沉睡的太極拳悟點,喚不醒也無奈。
都說太極拳博大精深,這博大精深在何處?在習練者身上。吳圖南大師說過,練太極拳成功者萬裏挑一。《八字歌》云「掤捋擠按世間稀,十個藝人十不知」(宋書銘)。我在習練過程中確信「萬裏挑一」是對的,但又想多出幾位真知者,不要「十個藝人十不知」「太極十年不出門」,於是有了解秘兩冊書。因為太極拳不僅僅是肢體活動,而是頭腦和心靈上的功夫;不是主觀、主動鍛鍊的拳術,而是循太極拳運動規律和運行軌跡的被動行功。
我們人類有自身的生活規律和運行軌跡,若練太極拳須捨棄自己,從心腦到肢體活動都應符合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和運行軌跡,被動、減法,不帶人類主觀、主動的東西練拳,做到捨己從人。一羽不能加,內靜,極靜的心、神狀態,舉手投足都是循拳套路被動行功,簡言之,是拳練你,你只有被動跟著拳走,不是你主動去練拳。於是我在書中及公佈於眾的論文中,主要提到對太極拳發展的悟道和觀點,這些提法是百年太極所沒有的,在21世紀發展了太極拳拳理和拳法,在理論中提到練拳三易,即易懂、易學、易操作,以利傳播和推廣。港版《太極解秘十三篇·修訂版》對於我的拳學實踐寫道:「一改時人之觀念,發前人之所未發。」
首先提倡改變思維、改變觀念。心裏要有太極拳特性,特性也可以說是太極拳思想,以太極拳思想修太極拳功夫。
「其根在腳」,首要認識太極腳在太極拳修練中的根基作用,宣導太極腳。手呢,是樹的細枝樹葉,形於手指。
提倡上下一條線,腳下陰陽變,頭上虛靈頂,手上空鬆轉,將難以理解的「行氣如九曲珠」,通俗解為自腳往上的腳(腳趾)、踝、膝、胯、腰、肩、肘、腕、手(手指)等放鬆九大關節。而鼻尖、膝尖、腳尖的三尖相對,出功夫還要時時尾閭坐在腳後跟,無過不及,尾閭與腳後跟在一條線上。
強調手、手指小關節、腕、前臂的空無是太極內功進身的重要途徑。特別著重提到放鬆小指是放鬆全身的重要樞紐。經常放鬆小指,通暢六陰六陽經絡,是胸腹通順的養生法,是修大道。
提倡太極拳習練者注意溜臀和收吸左右腹股溝,展胸收左右胸窩,收小腹,圓背,弛項的十項放鬆要求,特別強調溜臀為後中心,收吸左右腹股溝為前中心,神為主宰。形成放鬆周身的《九鬆十要一虛靈》訣。此訣在杭州講學後,於1999年在《武魂》發表,以後收在《太極解秘十三篇》一書中。《九鬆十要一虛靈》自發表後,得到國內外太極拳習練者的認可和歡迎,網上傳播多年,至今網上還可以點擊下載。
在練拳過程中退去本力也是新的提法,照此法每天循規蹈矩練拳,練拳的過程就是退力的過程,退力的過程就是太極內功上身的最好通道。練拳把握手動腳不動,腳動手不動,手腳齊動;在整體拳套路中手要把握「形於手指」,手在練拳過程中全程被動,手的動作不到一套拳的20%,養成手不掛力,手不動,不妄動,心身不主動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