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民俗宗教 > 道教的信仰與思想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瀏覽紀錄

道教的信仰與思想

prev next

道教的信仰與思想
  • 商品編號: dnda8821
    出版社: 東大
  • 作者: 孫亦平
    出版日: 2008/01/01
    ISBN13: 9789571928821
    商品狀態: 一般
    裝訂: 平裝150x210mm
    頁數: 268
  • 定價:  NT$200元
    匯率參考:  換算成人民幣
  • 優惠價:  9 NT$180元
  • 商品庫存: 1
  • 購買數量:
    商品總價:
  • 點擊數: 4540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商品說明: 

推天道以明人事 齊生死而處順
立忠孝以正其心 忘物我而清明

道教是以「得道成仙」為基本信仰的中國傳統宗教,它從天人關係一體同源的思路出發,以「道」為本,追尋生命無限存在的可能性,表達了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生活經驗。千百年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道教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鑄就,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本書以道教在中國社會中的歷史發展為經,以其信仰、思想、仙學、倫理觀、社會觀和科技成就為緯,詳實且生動地對道教文化的內涵作了深入淺出的闡釋,將道教信仰與思想的特徵展現在讀者眼前。作者相信,生活在全球化時代的我們,更應該珍惜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方能於瞬息萬變的潮流中立足,建構一條脫離現實苦難、獲得永恆幸福的道路。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道教文化所包含的以「道」為本的思想智慧,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鑄就,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今天,我們生活在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一方面打破了不同國家、民族和文化之間的界限,促進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瞭解,尤其是它創造出的一種不同於傳統的生活方式,通過高度發達的大眾傳媒的普及推廣,正悄然地改變著每一個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促使那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與民族,更加珍視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更加注重保護自己的優良文化遺產。經濟的全球化與文化的多元化所造成的張力,對包括道教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在今天這樣的全球化境遇中,如何以一種文化自覺的態度,來認真挖掘整理道教文化這一筆寶貴的財富,使之推陳出新?又如何從古老的道教文化中,吸取有益於人類文明與和平事業發展的優秀因素,來為建設適應時代發展的新文化服務?只有全面地瞭解道教的歷史發展及其獨特的信仰和思想,才能更好地觀照這些現實意義。這也是本書的寫作背景及思考前提。
  道教一向被認為是「雜而多端」,其內涵十分豐富,但因篇幅的限制,本書只能擷取其要而述之,這樣,就面臨著一個如何選擇和如何呈現的問題。
  從歷史上看,道教產生於民間,通過改革而向社會上層傳播,在唐代時曾一度被奉為「皇族宗教」,經過唐宋時期的轉型,明末清初又複歸於民間。道教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跌宕起伏,湧現出許多傑出人物,創作出大量的道書,形成了不同的道派。雖然不同的道派都以「得道成仙」為基本信仰,但在修道內容與方法上,卻表現出了各自的獨特性與創新性。這些道派在歷史上各領風騷數百年,不僅對民眾的信仰與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還促進了道教自身的不斷更新發展。記得德國學者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在創立詮釋學時說過:「歷史理解的真正物件不是事件,而是事件的『意義』。」(《真理與方法》,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422頁)從表面上看,道教的歷史是由一個個人物、事件連接而成的,但道教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以及統治者的宗教政策、中國古代社會的興衰等外在環境,也都是道教存在和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道教的歷史既與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又是其內蘊之「意義」的一種外在顯現。道教文化正是理解其事件「意義」的一把鑰匙。
  從內容上看,道教源自上古時期的原始宗教、戰國時期的方仙道和秦漢時的黃老道,還融會吸收了儒、道、墨、陰陽、神仙、方技、養生等諸家思想、民間巫術以及先秦的宗法祭祀儀式等。道教在其歷史發展中,不僅保持了自身文化的豐富性,而且還不時地吸取、借鑑儒家、佛教等其他文化因素。因此,道教文化的涉及面極為廣泛,既有從《道德經》出發對教義、教理的闡述,也有通過各類神仙傳記所展示的「得道成仙」信仰;既有對太上老君創世的神話式描述,也有奧妙神祕的內、外丹道書;既有強調為善去惡、忠孝淨明的倫理思想,也有在探索修道方法過程中對古代科技的貢獻;既有對不公平社會的譴責和對太平社會理想的嚮往,也有對神仙勝境、洞天福地的構建;既有程式化的齋醮科儀,也有筆劃曲折的符籙;既有為闡揚道教信仰而創作的意境幽遠的詩文,也有人物個性鮮明、故事情節生動的小說……。
  這樣,以道教文化為研究和論述的物件,就既具有了悠長的歷史感,又因其涉及面極廣、接納文化因素眾多,而具有了寬闊的空間感,再加上其擁有的深奧哲理,使它具有了理論上的高度感。這一方面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料和寬廣的視域;另一方面,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全面展現道教文化的丰采,也給寫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好在道教文化的歷史雖然悠久,內涵雖然豐富,但仍可發現其通過神化老子及其有關「道」的學說,以「得道成仙」為基本信仰,而建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和修道方法。因此,本書的寫作便力圖以道教產生、發展的歷史為經,以道教的信仰、思想、仙學、倫理及其社會觀和科技成就為緯,希望以經緯交織的方式,來展現道教歷史事件所呈現的文化「意義」。
  當然,我們介紹道教歷史,研究道教文化,不僅僅是要展現道教信仰和思想的內容和特點,更為重要的是為了當前的新文化建設,為了有益於當代的社會人生。今天,雖然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道教中的一些思想智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但它畢竟是古代文化的產物,其中既有精華,也有迷信等落後又不符合時代精神的東西。司馬遷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中曾說:「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今世之人可以把「古之道」作為借鑑的鏡子,但古今時代畢竟不同了,「古之道」並不能完全適合「今之世」。因而我在寫作中,也一直提醒自己,對道教文化既要有同情的瞭解,也要對其中一些過時的、甚至與現代文明相背離的東西,作深層的反省。只有這樣,才能去偽存真,將道教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展現出來,使之在今天的新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
  本書以「道教的信仰與思想」為題,就是意在說明,道教乃起源於人們對自己生存狀態的認識,並希望通過這種認識,來建構一條脫離現實苦難,獲得永久幸福的道路。道教在對人的生命本真的細緻分析,對長生成仙信仰的實際踐行中,所體現出來的對生命的關注,對人當下幸福的追求,在今天仍然有其現實意義和價值。本書雖然是對道教文化的研究和論述,但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感悟與反思,希望能對今天的新文化建設做出一份貢獻。。
  本書的寫作,歷經數年。本人在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從事宗教學以及道教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已有二十年,雖然曾以道教研究為主題出版了幾部學術專著,發表了數十篇相關的學術論文,但我一直希望能夠撰寫一本闡述道教文化的系統性著作,以期展現道教的歷史價值與現代意義。感謝臺灣三民書局給我提供了這麼一個難得的機會。2003年冬天,三民書局的編輯來南京大學,盛情邀請我撰寫一本論述道教的著作,這正與自己早已有的想法相合,便欣然應承了下來,並很快擬就了寫作大綱。就在我準備全書的統稿時,正好有機會先後分別到美國哈佛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做訪問學者。在美國與香港的生活,使我一方面看到了西方現代化社會的文明秩序和科技發展,並從中感受到現代化對傳統文化所產生的巨大衝擊;另一方面,也從哈佛燕京圖書館、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等美國和香港的許多圖書館所藏的有關道教的書籍與資料,以及一些美國學者對道教的濃厚興趣中,看到了道教,乃至在當代社會生活中仍然起著作用的中國傳統文化,那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海外的參學經歷,拓展了我的研究視野,豐富了我的研究資料,並促使我改變或修正了一些原有的想法。2006年初,我從香港回來後,便重新修訂了寫作大綱,並根據全書的章節體例與寫作風格,將所有的初稿都全部重新寫過,同時增加了一些新的章節內容,以期更好地展示道教信仰和思想的特色。
  在書稿即將出版之際,我還要特別感謝本書的責編,他在接手本書的編輯工作以後,以極其認真負責的態度來審訂書稿,使本書更趨完善。他一絲不苟的精神,常常使我感動不已。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切入,都會有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雖然自己在道教研究領域耕耘了多年,在本書出版之前,又對全稿進行了認真的校讀與修訂,但由於時間關係,並限於學力和水準,如有不妥之處,歡迎海內外專家學者不吝賜教。

目錄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道教信仰的基本特點
 第一節 得道成仙,與天同壽
 第二節 太上老君,隨方設教
 第三節 三清尊神,玉皇大帝
 第四節 真靈位業,神仙譜系
 第五節 洞天福地,人間仙境

第二章 道教理論的主要內涵
 第一節 大道無形,造化天地
 第二節 稟道受氣,得俱形神
 第三節 道法自然,貴生惡死
 第四節 道性清靜,返性歸命
 第五節 有無雙遣,兼忘契道

第三章 道教仙學的文化精神
 第一節 保養精神,故能長存
 第二節 藥物養身,術數延命
 第三節 身為爐鼎,心為神室
 第四節 真功真行,全真而仙
 第五節 本心淨明,忠孝神仙

第四章 道教倫理觀的基本特徵
 第一節 先修人道,再修仙道
 第二節 善惡承負,因果報應
 第三節 勸善止惡,善道教化
 第四節 齊同慈愛,異骨成親

第五章 道教社會觀的獨特內蘊
 第一節 無欲理身,無為治國
 第二節 以道佐國,戒殺抑兵
 第三節 陰陽和諧,天下太平

第六章 道教之術與中國古代科技
 第一節 仙道多途,內修外攘
 第二節 冶煉外丹,化學實驗
 第三節 修煉內丹,養生氣功
 第四? 探索自然,科技成就

結語 道教思想的現代意義

顯示完整說明

商品標籤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