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市龜山區復興二路6號1樓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網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自序
這是一本評述命理古法發展史的作品。所謂古法,是中國命理學史早期發展的一個大段落。如果從唐朝中期李虛中(760-813)算起,到明朝中葉《三命通會》(1578 年)為止,大約有八百年的歷史。它是中國命理學初創時期的產物。它也稱為“祿命法”,對應於後起的今法或“子平法”。
近年來,國內命學界對古法研究有比較高漲的熱情,出現了不少網路上的探討文章,也出版了一些古法經典的註釋本。比如何重建編著的《五行精紀註釋》,莊圓、李錵濤、丁鑫華等校訂出版的古法經紀等。這為研究古法提供了新的第一手資料。古法究竟是什麼?真正搞清楚的人似乎不多。
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直接閱讀和理解古文獻的不易。它們大多是古詩賦的文字形式,對現代人來說,有點深奧難解。自然,近十多年來,不少古文獻從海外「回流」並得到整理出版,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原先的空缺。但目前見到的對古法經籍做出註釋的作品,大都還停留在文字字義的淺釋上,很少能窺探到結構深處的邏輯。儘管如此,透過這些作品,終究使我們有機會了解到唐宋至元明時期命理發展的具體脈絡,這是我們優於前人的地方。其二,古法跟目前盛行的子平法差異甚大。無論從論命架構,到具體的分析技法,都有各自獨有的特點。要真正弄清楚它們,非下一番功夫不可。
於是,研讀古法經典,整理出古法發展的線索,成了我這兩年來的重要課題。回顧十七年前寫作《中國命理學史論》的時候,十年前寫《命運的求索》的時候,對古法經典只是做了瀏覽和提取要義,因為當時關注的是宋朝以來、今天大家也正在廣泛應用的「子平法」的形成、發展和深化的歷史。對於古法,好像是觀看歷史櫥窗裡站立的模特兒身上的服飾一樣。這次,真是下了決心,叩門走進櫥窗,跟這些模特兒面對面的對話,了解她們穿戴的這些服飾的設計思路、特徵以及它背後要表達的美學理念。這本小書就比較詳盡地記錄了我跟各位古法「模特兒」的平易對話和對話後的深入思考。或者說,它也是幫助了解古法一系列經典著作的現時代的導讀本。
這次研究的目的,除了釐清古法歷史發展的主要線索,再現它本身曾經有過的風貌,自然也有對它「功過」的評說。這是繞不開的,也是今天研究古法的現實意義。因此,在本書的最後一章(古法時期的終結),我集中談了自己的認知。主要是探討古法的特徵,以及在明朝中期以後,為何會從主流命壇「隱退」的緣由。
在前不久出版的《細理幹支》“自序”裡,我談到過自己對於古法的基本態度:“研古而不復古”,即承繼其有用的精華,揚棄已經過了時的東西。自然,對於職業命理師,我並不反對“拿來主義”,但要充分了解應用時的先決條件,尤其要注意到它“原子主義”的局限性。對研究者來說,應該看到它是命理早??期研究的豐碩成果,但它是以尋找組合特徵為基礎的探索,並沒有達到今法「系統性」組織的高度。從研究深度來說,它們確實有「高低」之分。它被今法取代是歷史的選擇,也是學科或一種學問成熟發展的必然。
當然,我們也不應低估早期先輩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功。沒有古法耕耘的土壤,也不會有後來今法的長足進步。我對古法的研究,並不改變我對當代命理發展基本使命的認識:傳統命理學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與時俱進!不是要向後看??,回到過去;而是要立足當下,向前看,爭取新的進步。深入對現今現實社會的精細描寫與研究,才是這門中華「絕學」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誠然,對古法可以藉鑑,對其「亮點」可以應用。但打著「復古」旗幟,說祿命法勝於子平法,則是不可取的。因為它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學科發展的實際情況。命理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的學問。它之所以經千年風雨而不亡,是因為它本身隨著時代前進的腳步也在演變之中,而它今天應用的基本運算在實踐中是可以被證實的(雖然具有某種概率性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自然,作為命學研究領域中的獨立學者,我這僅是一家之言,敬請讀者批評和不吝賜教。
其實,對於古法和今法,打一個不太妥當的比喻,猶如天文學發展歷史中曾有過的「地心說」和「日心說」。對此,大家並不陌生。地心說是長期盛行於古代歐洲的宇宙論。它最初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的,後經亞里斯多德、托勒密進一步發展而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托勒密(約90—168 年)認為,地球處於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從地球向外,依序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轉。
但是,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473—1543)臨終前出版的《天球運行論》,打破了這個長期居於宗教統治地位的「地心說」。哥白尼由此成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巨人。他第一次在數學技術層面上可以媲美和抗衡自古希臘流傳下來的 「地心」體系。然而,在以後的半個多世紀,「日心說」宇宙模型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它的著名支持者喬爾丹諾·布魯諾(1548—1600)反而被當時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而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上。直到1609 年伽利略使用天文望遠鏡發現支持日心說的新的天文現象後,日心說才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然而,作為現代科學的創始人之一,伽利略也受到了迫害,在軟禁中度過他的餘生。可見探索的艱辛。
自然,作為世界上第一個行星體系模型,地心說並非一無是處。它承認地球是「圓形」的,並將行星從恆星中區別出來,著眼於探索行星的運動規律,標誌著人類對宇宙認識的一大進步。在一定時期,依據這個模型還是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預測天象的。 但是,今天若有人宣稱要把「地心說」和「日心說」揉為一體,融為一體,達到古今之包融,稍有點現代天文常識的人,一定會指出其不可為,因為這是科學史上「範式」的轉移與進步。
當然,古法(祿命法)和今法(子平法)究竟能否融為一體,可以留待於今後審慎的研究。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