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僑網路書店 版權所有,並保留所有權利。
桃園市龜山區復興二路6號1樓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網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第一部以管理學的角度闡釋易經,作者以易經傳為基礎,來說明今日的新管理學之道,由博返約,從邏輯體系的嚴整闡明,讓有志於經營管理者,可作為最佳管理手冊,手中有此部書,必有全新的啟發,本書原名「管理之道-易經太極思維學」,為貼切主旨,改為本名。
「易經管理學」序 張廷禁
丁潤生教授所著的「管理之道」一書出版了。這部書實具有特殊意義。最主要的,有下列三義。
第一:本書是以易經傳作基礎,來說明今日新管理經營之道的。
第二:丁教授深研全易,而又由博返約。從邏輯體系的嚴整簡明,使有志於經營管理者,可以作為管理手冊,宜珍之寶之。對於正在經營管理的主管說,若手中有這部書,必另有一番味道,另有一種新的啟發。以易理而發展成為管理學的,我讀過夏威夷大學教授成中英先生關於這方面的文章。因為哈佛大學杭亭頓教授所著的新世紀人類三大文明,即十字架西方文明,太極圖易經儒家的東亞文明,和回教文明。所以這部「管理之道」,它確是立基在偉大、悠久,日新的易經太極孔孟儒家文化的根基上的。
第三:丁教授是實踐經驗而體認的著作。因為丁教授在重慶沙坪霸曾親自以私人主辦過大學,曾親自參加過多次國際易學會議。我和他多次見面就是在河南安陽,在北京北大,在東南亞的新加坡等處。很多次一同開會討論,一同促膝長談,如昨日事。尤其重慶抗戰我住八年,沙坪霸、歌樂山、南溫泉、北溫泉,我實在懷念。今重慶有丁教授這樣一位好友,他要我去重慶玩。重慶,實在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懷念不能自已。今我又在台北碧潭之陽住了快五十年,一直在研講易經。生我的故鄉楚天雲,抗戰八年的重慶,及台北新店碧潭之陽,生我長我養我的三處,皆是神聖莊嚴的。我今八十五歲之年,仍講研服務於易經,還想講至九十歲。因為研易經,就要實踐大易「神武運動,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之道。今丁教授要我作序,我又順便的提這些研大易之教,乃實際體驗,亦生命中述易之一樂也,是為序。
二○○一年八月十二日 張廷榮 於台北仁園
序
丁潤生先生出身於一個傳統的教育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為他後來成為一位令人尊敬的學者和教育家奠定了基礎。丁先生的從教近五十年桃李滿天下。他不僅研究教育,而且熟悉管理。他親手創辨了重慶市的第一所民辦大學——重慶樹人大學(現改名樹人學院),至今擔任該院的院長。
丁先生既是一位著名的管理教育家,又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他在管理科學、教育科學和思維科學等方面造詣很深。本書就是他運用中華傳統的易學思想來研究管理所著的論文集,其主旨在於探索和論述管理活勤的規律和準則。正如著者自寫的前言(管理之道貴在中道》,既弘揚了我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又抓住了現代社會各項管理規則的要害,可謂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之作。值此新世紀之初,無論世界和我國重大問題的解決,都不能背離中庸之道這個根本。
由陳立夫先生題寫的《管理之道》這本書共分三個部分,一是封於體現東方特色
的中道管理理論觀點,進行了易學機理的論述。著者常將管理活動中的事物分成陰陽兩個互相對待流行的方面;同時又把整個管理系統分成五個相生相剋的子系統,並強調陰陽平衡、生克有序是體現中道精神的最佳狀態。這種思維方式和方法就是運用陰陽五行學說對具體管理系統進行可操作性的管理;從而於管理者應用易學原理去對他們的企業、工廠、機構進行有效的管理。同時,還把傳統的中庸之道與現代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
該書的第二部分,著者著重從思維科學角度論述了他對中道管理和思維訓練等方面的研究結果。在這部分中他注意到的現代科學的重要特徵與發展趨勢,是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在研究方法方面的若干共性,可以用中道思維的方法論去闡述、去統一。他倡導的中道思維理論也可以說是現代思維科學的一項應用和創新。丁先生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如把辦學和思維訓練中的教育教學經驗與科學的思維理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對於推動教育學和思維科學的發展,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丁先生對其教學講義《管理釋易》的修改和擴充,該部分主要從管理的角度和層面,對於群經之首的《易經》的經文(卦辭)及爻辭、象辭、彖辭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淺出明晰而精煉的闡述和解釋,這不但可以加深人們對我國古代《易經》本義的理解,而且有助於讀者將它具體地應用到管理實踐去。
總之,丁先生這本《管理之道》,是當代弘揚中庸之道的巨著,它既有中外理論,又富於實用價值,不但對各學科研究者具有啟迪作用,而且對廣大教育工作者,各行各業的企業管理人員,都是一部理論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好書、好教材。值得一讀。特向大家推薦。
郭俊義
二○○一年春節於北京西釣魚臺
前言 管理之道貴在中道
世間之管理不外乎對物體的管理和對人事的管理。從指導思想上看,對物的管理大都可以歸結於對人的管理。而對人的管理又需要進行教育。如同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那樣,管理者也要先受管理。故有哲人說:管理也是教育,確實有其道理。由此,筆者作為從教多年而卻缺乏管理實踐的一個書生,也來妄談管理之道,似乎也有幾分發言權。
在教育活動中常有一句時髦的名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指給人幾條魚,不如教會他捕魚的方法或工具。也有的說成:「授人以獵物,不如授之以獵槍」。漁具也罷,獵槍也罷,無非都指的要教授方法。這對於管理活動也是適用的:要教(或學)會管理,得教(或學)會管理的方法。
無論捕魚、打獵,或是管理的方法仍然很多。以捕魚來說,傳統的有釣、網、欄、抓等,現代以有毒、炸、烘、電之類,打獵花樣也很多,幾乎獵得趕盡殺絕,不得不實施禁獵保護法規了。至於管理的方法那更是五花八門,不勝枚舉。人們都不屑於傳統的「老古董」,只想跟上當代管理的新潮流,從科學管理到管理科學,從行為科學到公共關係。前幾年時興「企業文化」,這兩年又引進什麼「學習型組織」、「五項修煉法」等等,大有令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之慨。究竟應該怎麼教(學)會管理呢?
筆者不才,也來仿照那句時髦的名言,杜讓出一句:「授人方法,不如授人以道。」這裡的道,既有道也有理。借用科學界的名詞也叫規律,指事物發展過程中具有本質的(不是表象的)、長久的(不是暫時的)、有序的(不是雜亂的)聯繫和特性。正確的道應該如實反映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不論捕魚、打獵還是管理教育(其實捕魚、打獵本身也屬於有組織管理活動),不但要講究方法,而且還要講究規律性,要講理,更要講道。
道理和規律比起方法,更精煉且更高層。但也還是有小規律與大規律、小道理和大道理之分。常講小規律要服從大規律,也就是大道理管著小道理。這是從整體與部分,全局與局部的關係上來縱向劃分的。另一方面,從橫向上還需要了解各行各業活動中的具體管理的規律。仍以捕魚來說就可以有好些條規律:比如在選擇漁具上是採用現代化的「電擊法」,還是採用古老原始的垂釣法?在捕魚時間上是選在春暖花開季節,還是嚴冬之時?在捕魚程度上是「竭澤而漁」,還是「淺嘗即止」?如此等等也煞費心思。再從管理理論(都屬於管理或規律範疇)來看:是管嚴格些好,還是管寬鬆些好?人性究竟是「經濟人」,還是「自我實現人」?在經濟管理中是講「效率第一」還是講「公平第一」?這些問題的答案中,似乎都有一個共性--共通的規律性,就是本文標題裡的「中道」。用「中道」來回答上述的幾個問題就頗有概括性。通常在捕魚中,既不必用太現代化也不宜太原始的方法:圍捕時間最好不早不晚在秋後魚肥農閑之際;既要保證今年生產豐收,又要為明年留下魚種。在管理上要審時度勢寬嚴適度:全面了解人性的複雜;兼顧效率與公平原則。這些話似乎皆是老生常談,但卻都包含著極其深睿的中庸之道的哲理。連毛澤東也不能不佩服「這個思想‥‥是孔子的一大發現,一大功績」。
「中道」是中庸之道簡稱,又稱中正之道或易道。人們常把中庸局限於儒家之說,其實道家也講「守中」,《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說:「道以中和為德」。佛家也有「中道觀」和「中諦」等說,都是聖賢所見略同的。故《易傳》稱之為「彌綸天下之道」。也許有人認為儒道佛學都帶「土氣」,我們再看西洋先哲的說法。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是西方人公認的哲學大師。亞氏在兩千多年前(約比孔子年代稍晚)也提倡「中庸」。希臘文叫mosetes,意謂不偏不倚,處於兩個極端的中間。例如勇敢位於怯儒和魯莽之間,節制位於放蕩和冷淡之間等,不僅古人們提倡中庸之道,現代許多管理學者們也在研究中道。英國牛津皇家顯微學終身院士陳慰中博士出版了《中庸經濟學》,研究總結了古今中外的經濟管理學說,認為「中庸是道法自然」。
筆著曾在高校講席上濫竿過幾門管理課程。但卻缺少管理實踐機會,多在書本和理論上思考。主要聆悟東西方各家各派有關中道管理之說,側重從思維科學角度,提出「中道思維說」管見,詳情已在《易理申道與中值定理》、《中道思維說再探》及《人類生存發展的正道》等文中論述,這裡只看重再強調中道的幾個特點。
一是「用中」而不「折中」。相傳堯、舜在給其接班人傳授治國之道時就特別強調「允厥執中」。《中庸》解釋為:「孰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兩端是指事物「過」與「不及」的極端,應予控制不用,而要「用中」。即指「事物」發展到一定狀態時,應從量的關係上找出與確定其一定的質,這就是「中」或「中庸」或「時中」。按周易的通俗說法,中庸實際反映了事物內部(或運動)陰陽消長生息處於動態平衡之中。有人把中庸誤解為折中主義。折中是機械的、形式上執著於中間的某個固定點。例如不問事非功過各賞五○大洋,或各打五○大板或者不認真評估成績缺點多少,一味講什麼「三七開」、「四六開」,均屬折中主義,與中庸之道實有本質區別。
一是中和互補性。易經首卦《乾》中有「庸言之信,庸行之謹。」而中正的庸言庸行又其有太和的功能。說明「庸」有「平」、「和」之義。中庸即中和。要在「不及」與「過」陰陽兩極端間保持平衡與協調,做到陰陽協調互補。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中醫叫「陰陽調和」身心康泰。
三是中值多元化。中值是指陰陽在兩端之間的平衡位置(在《易理中道與中值定理》中可用中值表現)。折中主義按形式邏輯只能有一個中值點,而中庸之道則遵從多值邏輯可以有兩個以上的中值平衡點。如「黃金分割」某一線段求優化點,既可以是○.六一八,又可以是○.三八二。複雜的事物發展中因素眾多,可模型化為多元微分方程。可能有多個解。比如在「好」與「壞」兩端之間,就可能有「不好不壞」、「亦好亦壞」、「時好時壞」等多個中值點。
四是中道源於宇宙特性。《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這個詞既包括古往今來的無限時間,也包括大千世界的無限空間,故天是泛指宇宙大自然。中道作為世間人道,自應師法天道同化於宇宙。《中庸》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意指天(宇宙)賦予叫做本性,遵循這宇宙本性的叫做道(規律、本體)。中庸平和既反映了宇宙的真實狀態,又體現了它的善良和寬容等根本特性。人類社會從宇宙中產生並在其中活動與發展,就必須遵循宇宙的根本特性為事。這就是人道順應天道,或稱「天人相應」原理。中庸之道乃從宇宙精神的本性和特點中派生的,故它具有強大無比的生命力。
中庸之道的這些特點,除了在本書中標題上點明了的那幾篇文章中著重論述外,他如(略論斡管理與斡管理思維》中的「斡管理」實際上也是講的「中道管理」。「管理五行系統」和「三才系統」都是講的中道思維的中值平衡系統。全書的大多數篇章都貫穿了中庸之道(或中道思維)來分析和解決管理活動和思維訓練中的有關問題。但是在有些篇章發表時並沒有明顯地強調「中庸之道」,這一方面由於筆者才疏學淺,悟性不高,對於中道的領悟和體會有個從不自覺到逐漸自覺的過程。另方面則是從所周知的客觀原因;長期以來對於中庸之道的棒打火燒,至今尚令人心有餘悸。何況目前學術思想界,對此持不同見解者多視之為異端邪說呢!
為了弘揚我中華傳統文化精華之的中道,並運用它來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目前極需要在管理活動中推行中道管理。古今中外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各有其優缺點,大部有所偏頗,往往只能時興一陣而不如中道之持久常新。「不失中則不違於正矣,所以中為貴也。」歷史和現實的經驗都啟示我們:管理之道貴在中道。
丁潤生 二○○○年五月於松林波
「管理之道」序 張廷榮
序 郭俊義
前言——管理之道貴在中道
第一篇 東方特色的中道管理觀
1-1 易理中道與中值定理
1-2 中道思維說再探
1-3 易理中道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正道
1-4 中西中庸說比較研究初探
1-5 順天應人與變革之道
1-6 陰陽五行群域簡論
1-7 太極管理的五行思路
1-8 再論管理五行系統
1-9 略論全球生態系統的五行關係
1-10 中共「二十字方針」的五行思路
1-11 略論經濟管理目標體系的五行關係
1-12 調控物價的五行對策
1-13 五常需要與五行思路
1-14 略談文章寫作的五行關係
1-15 「易卦」的文氏圖式與期望值判定
1-16 恢復周易《林卦》的歷史面目
1-17 營林系統於五行生態關係初探
1-18 《圍城》與《漸》卦的比較研究
1-19 《第五項修煉》與五行說的比較研究
第二篇 管理與思維訓練
2-1 略論斡管理與斡管理思維
2-2 多種思維說芻議
2-3 思維訓練:不誠不靈
2-4 思維智力訓練的五行系統芻議
2-5 思維訓練是素質教育的根本
2-6 五行思維訓練與全面素質教育
2-7 思維訓練應當列爲終生教育的重要課題
2-8 一部形象思維的教材
2-9 一部集大成智慧的思維科學新著
2-10 「囚徒的難題」與和戰抉擇
2-11 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猜想
2-12 社會信息化與管理改革新思維
2-13 怎樣當好內部科技刊物的主編
2-14 孔子學說在二十一世紀的生命力
2-15 淸華校徽體現孔子君子人格的魅力
第三篇 管理釋易
3-1 上經
3-2 下經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