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僑網路書店 版權所有,並保留所有權利。
桃園市龜山區復興二路6號1樓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網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武學書館聞藝錄》是康毅先生這些年來在武術界所建、所聞、所知、所思、所悟和所得,總結歸納,匯成一秀,以科學態度和慎密邏輯,針對武術誤區與陋習,洞貫癥結,加以有據的分析、詮釋,解開存在已久的謎團,剖析困惑多時的疑慮,端正欹斜的武風,指出正確可行的路向。
李剛 鶴法明家
欣見,第一本劉氏「風格趣味」武術評論專書問世。這不但是提供學習武術鑒賞的必備工具書,使好樂者進而成為識之者,更可從而提升「身體運動思維」,或許不久將來,有不少優秀的武術家將因之脫穎而出,可期一個中國武術新紀元的到臨。
傅文丕 八卦掌、儒鶴拳明家
李序
中華傳統武術博大精深,歷來充滿神秘感。武林中人對本門功法多秘而不宣,更多誇誇其談,以顯其與眾不同,從而達到嘩眾取寵的目的。傳習者也代代遵循,唯恐有違「正宗」、「真傳」的規範,造成以訛傳訛,甚而「將錯就錯」。這種不經過濾,欠缺批判的傳習方法,隨時代的進步,已漸漸受新生代的質疑和抗拒。
要傳統武術健康發展,從而發揚光大,必須打破陋習,揭開積垢已久的神秘面紗,才能讓她展露出美艷動人的真面目。
武術文章不易寫。講真話,不拍馬吹捧,是其是非其非的說話,難以令人接受。能擺事實講道理,敢揭開武術神秘面紗的人,少之又少。這需要大無畏精神,必須有宏觀的武術思維和遠大眼光!
環視武術界的通病,每多用自己的立場,自己的口吻,自說自話,說自己喜歡的說話,聽自己愜意的說話。究其根源在於境界不同,或者說是認識層次有別。
與康毅先生論交始自十年前大家對「鶴法」的探討,彼此理趣相同、話題投機、談言微中、坦誠以對。他對武術真知灼見,對理法闡微述真,深入淺出的剖析,讓我得益良多,他求真取實的治學態度更令人欽佩。
《武學書館聞藝錄》是康毅先生這些年來在武術界所見、所聞、所知、所思、所悟和所得,總結歸納,匯成一秀,以科學態度和慎密邏輯,針對武術誤區與陋習,洞貫癥結,加以有理有據的分析、詮釋,解開存在已久的謎團,剖析困惑多時的疑慮,端正欹斜的武風,指出正確可行的路向。下面我引錄本書〈世紀之戰的省思〉篇中的二段話,可見作者用心之良苦。
「習武之人,對於自己初發心的動機和目的,絕對不可輕易放過,認知上的偏差,恐會導致數十年的心血,到頭來功虧一簣。武術的實戰是極其殘酷現實的,你可以練得很好,養得不錯,但是一旦面臨真實打鬥,長久以來以自我感覺所建立的實戰認知,很可能一招都派不上用場。自己的分寸斤兩,自我的定位,為人師者,不得不謹慎啊!」,「部分人會以養生為武術尋求出口,那也不錯,但要認清楚,養生比起打鬥,是另一門更大學問。看看歷代武術家的養生成績,平心而論,整體看來並不怎麼光鮮亮麗。不論你習武的動機認不認同『打』這件事,最終也千萬不要是因為不能打而被迫淪為養生的。」
這兩段話非常精辟地指出做師傅與當徒弟的,都要有清晰的路向,明確的目的,否則徒勞無功。不啻是暮鼓晨鐘,發人深省。
康毅先生膽色過人,獨具慧眼,沉深之智,以十年之力,探賾索隱,言人所未言,終成此書,嘉惠學人。此書之作,既可使有心武術者不致歧路亡羊,也為武術誤區正本清源,於發揚國粹,端正學風,實功德無量,故誠懇推薦予廣大武術愛好者,是為序。
辛卯年夏日
芙蓉 李剛
序於 香江.聽濤樓
傅序——風格與趣味
前一陣子,於逸文「易筋經文化特展會場」和康毅道兄晤談,其感慨提到,武術需要「風格」,今人因相仿而漸失風格,同時武術更需要「趣味」,有了趣味,武術就有意思了,武術、辦活動都要「精緻」。了了數語道盡武術妙竅,更暗合藝術評論,不得不為其識見折服擊節,令筆者頓生似曾相識之感,也隱約見到「中國武術的波德來爾」的誕生。
波德來爾(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法國愛國詩人兼藝評家),於普法戰爭(1870年7月-1871年1月),法國戰敗國民失去信心之際,他提出口號:「我們要以藝術征服世界。」並鼓勵一群藝術家投入,於是畫家們在自己的家鄉,塞納河畔作畫,政府則派車載畫家去創作。波德來爾以藝評家的角色成為法國黃金印象的舵手,中國武術在這個時代,是需要一位真知灼見的武評家來帶領。
劉式微言大義,容筆者再做引申。剛恆毅樞機很欣賞我國所用「風格」二字,他說:「風是一股生活的靈氣,格是一個劃定的界線,一內在精神,一外在規範,二者互相配合而成為完美的生命。」
至於趣味,劉河北老師指出:「於藝術,口味是與生俱來的,易流於甜俗,以『我喜歡』、『我不喜歡』為判斷美醜標準,常墮入大眾的圈子,與之反面是為趣味。趣味是文化、教育、經驗的結晶,是五六千年來人類文化薰染的果實。懂趣味就懂得晤對、欣賞,這些能力從何而來!首先得有藝術史、色彩學、文學…各方面豐富而嚴格的訓練。趣味趨於永恆,超越時代與地域。『趣味』拉丁文是sapientia,也可譯作智慧,天主就是智慧,就是最高的智慧。」劉老師深於趣者也,故所述是見道語也。
晚明袁宏道謂:「世人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
從以上所述,諸君是否有似曾相識之感!從其中,可以發現武術和藝術之間,所顯雖異,所意實同。趣味決定風格,武術風格亦是因趣味而「和而不同」,所謂,同而不同,一而不一。
康毅思欲探賾索隱,精窮奧業,二十餘載來,除游藝於台島,更遠渡重洋,於港、澳、大陸各省,遍訪明師,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不但廣彼前聞且截偽續真。論耳多聞目多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止時人所不能及,甚至千古亦只此一人。
初晤劉氏於2005年,年輩雖輕,談鋒健,意興飛動間,論例卻精湛,聞之心折,與吾人氣類相投。其出手,即知其深諳武術精髓,造詣為我輩健者。又見其書跡,筆劃端謹,短長合度,位置規模,四面停匀,八邊具備,顯出靜態秩序美,規矩從心,心正筆正,字如其人,從而留下深刻印象。
於2007年10月間,劉氏持以見示所初購,華中拳譜,清朝豫章崇義甘顯翔所著《內勢秘訣》珍本,筆者隨手稍做翻閱,尚未及細勘,多年來對「內在體勢」探索的疑惑,竟然頓卸愁懷。區區一本拳譜,就能提升數十年的功力,況乎!劉氏收藏豐富,坐擁數百餘本的「武功秘笈」,豈不成了武林霸主。搏笑!
在一次閒談儒鶴宋發棟宗師藝業間,筆者提到宋師母陳淑英女士,與陳開珊太老師的親戚關係時(太老師稱師母為姑姑),因一時說不上師母名諱,他竟能接口道出,好奇詢之,其告知筆者,在編集期刊過程中,是逐字推敲審閱,嚴謹態度實超出想像之外,可見其博聞強記之一般。
沙龍不能判別一幅畫的優劣,博物館方能(波德來爾),劉氏本身就是武術博物館,他的生命就是經過千百淬鍊的武術。與其說他從事出版,不如說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了一顆熱烈的心,而這一顆熱烈的心都交給了武術。武術不可能成為暢銷書籍,這是必然,他在財務困難之際,也不曾改變理想。劉氏平生,就是一種堅持。
東晉王羲之認為:「夫書者,玄妙之伎(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大抵書須存思。」學藝術史的人若不涉獵藝術批評,便成為倉庫保管員,能列述各存貨的名稱年代,卻不知其內在價值(劉河北老師)。劉氏因為心摯而思銳,才能從跨門派通識中,找到中國武術的靈魂,而終成一家之說。他共出版二百多本專書,編輯發表無數的期刊與論文,「劉氏武評」屢見其中,讀之令人振聾發聵,發人省思。
欲善武當善鑒,善鑒必善評,善評必是通人,然通人不可多得,劉氏不但稱之,且將為歷史上第一位武評家,因在這時代之前未曾有過武評者。
今天,劉老師以二十篇文章的篇幅,初次表達劉氏「風格趣味」的武術評論,這也是武術史上第一本通識專書。康毅文章之無窮,成就其武術不朽之盛事,很榮幸有這機會,側寫所認識的劉氏與推介此書。
「聞藝錄」何也?是劉氏見聞天下絕技歸之肺腑,含英咀華後,但法孔子「述而不作」的作品。
十年磨一劍,鶴法是劉氏強項之一,故以,〈南台灣江湖武林奇人傳〉(記台南麻豆謝厝寮鶴拳高手謝文祥)揭開劉氏武學思想序幕。此首篇提出四個要點,首先提到「抽胯」,此內勢秘技,也是救應八卦「登雞弊病」骨正筋強金方,更觸及多少八卦名家傷心處,斷勁傷膝,登雞本無罪,罪在未得理法。次論勁法,透露已超鶴仔範圍。再論「密度」與「彈剛」此易筋臨機天機。最後,點出身體斷食「減法」反向思考,此又與藝術行為之選擇,排拒原則不謀而合。
〈輕功!怎麼一回事?〉(你會不會成為另一個飛俠阿達),此篇點出「筋健則肌強」易筋觀念,訓練時循序漸進動作控制,綁腿於腓腸肌與比目魚肌下緣近「跟骨」處,試圖藉以加強穩定阿基里斯腱,產生制約提昇此二肌群徵召能力,使更有利於將身體抬起來。類似情形,將彈性繃帶綁於肱骨內上髁的總屈肌腱、外上髁的總伸肌腱,與尺骨頭、橈骨頭近處,制約提昇屈腕、伸腕時的肌群徵召能力,如此,需要長時間使用腕、指工作者,得以延長作業時數,且比較不易受傷。
在〈欣賞武術中的真與美〉(以真為美與以美為真)一篇中,其道出視覺藝術對置(Contrapposto,義大利語彙)原則,美感原則是多少名工巧匠的心血果實,劉氏未曾精研藝術,卻能欣賞,掌握美學,此通人也。西畫與雕塑之對置技法,成熟於十六世紀,吾人可於諸大師作品中,看到在一個簡單的動作裡,大師們試圖創造出最富巧思的對置動作。將身體某部位,扭轉、升降、進退,與其他部位成相反方向的姿勢,不只是臀腿與胸肩粗略之相對,於細微處亦是。相對的,對置之於武術的意義,肢段各自操控,但形成整體的實用價值,此亦是易筋、臨機時的重要技法。八卦掌總歌:「走為先,收及放,去即還,變轉虛實步中參,走如風。」皆對置的綜合體現。
筆者安敢置喙,以上「以管窺天」,聊以權充導覽而已,期待劉氏能親自現身說法,那又將是一番武林盛事。
從來武術明師難得,今人,率多或殆於專謹一家、囿於其師毀在隨,或活剝生吞諸家、而不知選擇排拒,或為時風所限,而非知武術之趣者也,趣者何?理法也。誰與解此!劉氏欲救此弊,於聞藝錄中,以闡發理法為重點,則多少英豪得以握要,從明理而悟法,指心為師,回歸制變其所學功法,夫然,康毅又可謂「武術技術修理師」是也。
欣見,第一本劉氏「風格與趣味」武術評論專書問世。這不但是提供學習武術鑒賞的必備工具書,使好樂者進而成為識之者,更可從而提升「身體運動思維」,或許不久將來,有不少優秀的武術家將因之脫穎而出,可期一個中國武術新紀元的到臨。劉康毅是為「中國武術的波德來爾」,這是筆者要放膽說出的肺腑之言。
傅文丕
序於 高積堂
2011年7月
自序——武鑑與拳辨
善武必善鑑,善鑑者通;
知基必知辨,知辨者識。
武術當前,你選擇的是術,還是道?把武術視為運動還是文化來看待,決定了你的格局與境界。
本書所提到的武術概念,若未特別說明,指的是「明末清初以來的中國武術」。
【引言】的三篇文章,代表這本書基本的立場和角度,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意義,就是強調文化的現在進行式。站在任何立場上,你都無須認同書中的觀點,但是,若您願意嘗試用我的角度來看待這一本書,相信能針對書中的偏誤有更精確的批判。
《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本書所談的,都是武術中觀念性的問題,也就是理法,而少言功法或技法的枝節變數。理法,象徵拳經拳論的最高指導原則,門派拳種在功法和技法上産生的差別,無不立基於此。
常聞讀者談到武術時的普遍反應是:「都什麼年代了,武術、運動、運動就行了。」這是武術當前的處境。不論武術如何被定位,一旦指向「單一功能」,也就喪失了立足之地。單一功能,可以是表現方式、學習目的,但絕對不足以詮釋武術的內涵。明清之際,武術融合儒釋道三家之理,另闢內家蹊徑,達到武術史上的另一次高峰。
今日,「武術文化」昌盛,而「武術」式微。李仲軒口中「逝去的武林」,令人感嘆而唏噓,但武林果真不在耶!?從古至今,從來就沒有一個真實的武林存在,對於真正的習武者而言,生活就是武林,相較於文人筆下為生計而作稻梁謀的天馬行空,武林是他們的生活。真實的武林是隱而不見的「藏龍」境界。
中國武術嚴格說來,至今尚未能登列學術殿堂,只能稱得上是一門雜學。在長期接觸讀者和採訪的過程中發現,我們的思維很容易陷入一種情緒之中,就是把自己的觀點當作是全面,而忽略了自己只是座標上的一個點。
書中不少內容的感思與突破,得益於南懷瑾老師的相關系列著作。南老師學問淵博,縱橫古今,其文讀來似雜而有序;雜,正符合現今多數人知識不足的通病,同時也處處滿足了多數人,惟最終都能突破重圍,一以貫之,回歸主題。
明清武術在中國武術史上的定位與突破,甚而能成為一家之學,受宋明理學的影響極大,儒釋道三家觀念摻入武學於拳理拳論中有跡可尋。三教理論的融入,是武學史上的一次進化工程,初期尚摸不清頭緒顯得雜亂無措,抓到什麼用什麼,東拼西湊,粗陋可見。偶有靈光乍現得入門徑者,翻一個身,成就非同凡響,一躍而升為內家祖師級的人物,如八卦掌董海川、鶴法方世培即是。
文中部份引用了生理學和運動生物力學的觀念,我非專家,對此並沒有深入的研究,故也沒有將重心放置於此。傳統武術透過運動生物力學和生理學的解析是有幫助的,但要引用到什麼程度,這個量在那裡,很不好設定。一個武術家,不太可能花上幾十年的時間去鑽研科學,再和武術結合研究。
科學是一種語言和態度,對武術的探討具有正向意義。科學的幫助,在於方便理解(因為現在的教育內容早已經西化了)和破除迷信(破偽)。武術的分析理解,可以分段研究,但功法,必須回歸到文化面,一以貫之。中華武術是文化上的經驗累積,不管你用何種方法去認識、學習武術,終究都得回歸到文化面才有意義,也才能對生命産生昇華的作用。中國武術不是技術,而是藝術。
台灣茶文化達人池宗憲先生說:
製茶的工序,具科學原理;卻又難以量化,必須憑著經驗法則,與現場情境的變化而做機動調整。
老師傅憑靠著雙手與茶葉的肌膚之親,感官察覺茶菁是否已經服貼?…但,現今新上路的師傅多將這份親密關係交付機器。有了機器定時操控,看來製茶多了科學,卻少了製茶的感情,以及製茶師傅的貼心。
(走進中國茶的世界,2005)
一切人文藝術文化不皆如是嗎?
近年來,可以見到許多以「科學方法」所「製造」出來的武術,美名為突破創新,實際上,多只是閉門造車,少有經得起考驗的,原因就出在,創新者自己完全沒有真實動手經驗,只憑想像推理。偶爾拿出幾張照片、影像,充其量是師生配合之作,難以說明什麼。
曾經有一位老師當面和我談他的發勁理論時,口氣狂妄地說:「我的發勁方法,前人未曾見過,以後會不會有,我也不敢說。」意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聞之真是哭笑不得,前人的大乘境界,吾等何曾參與,只能想像;又什麼時候,武術已淪為發勁的伎倆了。我只好作此解讀:「後人所創造的東西,自然前無古人,很快就遭到淘汰了,所以後無來者。」以自嘲。
此書能成,要感謝陳國欽老師,陳老師是我參訪過程所遇少有的通家和高手,書中不少內容來自於和他訪談中的資料和靈感。
學習傳統武術,是極高風險的事。若當作運動,倒無可厚非,若真要作為「武術」之用,如台灣俚語所言:「好運的(抽)中時鐘,歹運的(抽)中火柴(番仔火)。」很可能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心力後,發覺原來追逐的是一場空。
《武學書館聞藝錄》是十餘年來在工作上的所見、所聞、所感,若有敘述理解上的錯誤,其責在我。至於武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至今,我仍在探索。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我最敬愛的父親和一路提攜我的漢留先賢王進發宗師,以告慰二位老人家在天之靈。並感謝長久以來家人的包容、妻子的陪伴、女兒的貼心、朋友的鼓勵,還有我的老同學國禎、明明夫妻的幫助,沒有這些因緣,這個工作,是無論如何也支持不下去的。
辛卯仲夏
劉康毅
序於 武學書館
目錄
序
李序(李剛)
傅序(傅文丕)
自序
引言
大河本無源——武術,永遠的現在進行式
着人成拳——武學中法與拳的概念
理法、功法與技法——明理、悟法、制變
聞藝錄
南台灣江湖武林奇人傳——記麻豆謝厝?鶴拳高手謝文祥
輕功!怎麼一回事?——你會不會成為另一個「飛俠阿達」
文人習武的旨趣與歸向——兼談文法、儒法與內家
一代宗師─期待一部武術電影
世紀之戰的省思——觀吳、陳之戰有感
減法的藝術——捨的功夫
逝去的武林,不變的江湖!——讀《逝去的武林》
武術中的真與美——以美為真、以真為美
通臂與心猿——白猿通臂祖師董成給我上的一堂課
當代「武舉人」——談發勁的亂象
遙想白鶴駿身——尋鶴之夢
內家——中國武術的成人之道
散功——明清武術家的身心脫換領悟
中心與重心——靜態平衡與動態平衡
談鬆——平衡即真鬆
內功現象——真空壓力的作用
千斤力與四兩功——四兩撥千斤
力由脊發——鶴法.五肢歸一
氣沉丹田——兼談武術的功能與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