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僑網路書店 版權所有,並保留所有權利。
桃園市龜山區復興二路6號1樓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網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三言兩語打發千斤重擔,一絲不掛暢遊萬水千山
襌宗在表現生命體驗、禪悟境界時,於「襌不可說」中建立起一個嚴謹而閎大的思想體系,而本書正是通向襌悟思想之境的一座橋樑,藉由禪師們的機鋒往返,剝落層層的偏執,使你寸絲不掛,讓你在耳際招架不住的困思之中,體證修行與生活一體化的澄明之境,並嗅聞出禪門妙語的真實本性。
自序
禪宗在表現生命體驗、禪悟境界時,於「禪不可說」中建構起一個嚴謹而閎大的禪宗思想體系。這個體系主要由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四大基石構成。本心論揭示本心的澄明特質,迷失論揭示本心迷失的緣由,開悟論闡明成佛的方法,境界論體證成佛的境界。禪宗為了表現這個閎大的體系,大量運用經典禪語。禪宗經典語言是禪宗思想體系的生動表現形式。
本心論:本心的澄明
見性成佛是禪宗的終極關懷。禪宗認為,本來自性無形無相,以般若智慧覺知自心真性,徹見本源,彰顯本來面目,即是見性成佛。本心的特點是超越性,無長無短無青黃,不在中間及內外,清淨澄湛,無有動搖,超越有無、淨穢、長短、取捨、去來、生滅。表現本心澄明的經典禪語有:
一、本來面目禪語系列。參禪的終極目的是明心見性,微見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又叫「本地風光」、「本覺真心」、「本分田地」、「自己本分」等,人人本具,超越一切對立。「本來面目」是超驗的絕對本體,不被任何語言文字所刻畫塗染。但儘管如此,禪宗以心印心時,仍借用各種語言來表示本來面目,這些禪語有:「本來人」、「本來身」、「本來事」、「無縫塔」等。
二、無位真人禪語系列。「無位真人」是本心的典型象徴之一,側重本心的尊貴性。與之同義的是「主人公」、「觀察使」、「使君」。在肉質之身的裡面還有一個靈性的自我,這就是主人公,即本心。「觀察使」是當時一個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禪宗用以象徵本心。它「不得姓」、「不得名」,卻「自有廊幕在」。這個「廊幕」亦即表層的、肉體的我。「我」的一切活動,都是本心的作用,本體則如如不動,禪宗還用「不動尊」、「不病者」來象徵。
三、父母未生禪語系列。「父母未生時」是本心的典型象徵之一,它側重於時間的超越。個體生命的源頭是「父母未生時」,宇宙生命的源頭是「混沌未分時」。「混沌未分時」也叫「黑豆未生芽時」、「最初一句」、「第一句」、「洪鐘未擊時」、「古帆未掛時」、「明暗未分時」、「日月未生前」等。「混沌」是本源性狀態,「混沌未分時」是不思善不思惡時的本來面目。此時語言文字、聲音都無從產生,也就是「黑豆未生芽時」。「最初一句」或「第一句」是相對意識還沒有產生時的清淨本源狀態。同類的表達有「威音那畔」、「空劫已前」、「朕兆未分已前」等。
四、心月心鏡禪語系列。心月心鏡側重本心的圓明性。本心光明,不受污染,天真獨朗,無纖毫情塵意垢,禪宗用淨裸裸、赤灑灑來象徵。對本心淨裸裸赤灑灑的特徵,禪宗還以「心月」、「心珠」、「心鏡」來象徵。本心湛然圓滿,光輝朗潔,猶如晶瑩圓滿之月。「心珠」如璀璨朝日,如晶瑩水月,它又是一顆奇特無比的「神珠」。「明鏡」也叫「古鏡」,是人人本具的皎潔本心,它原真地反映外物而不受外物影響,像來影現,像去影移。本心光明朗潔,也好似「火把」,如「一道神光」。
迷失論:本心的迷失
禪宗思想體系的第二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迷失論。迷失論反省本來面目失落的緣由。禪宗指出,本來面目清淨無染,隨著相對意識的生起,世人受了慾望的翳障,遂迷失本心本性,而追逐俯就穢濁之物,在情天慾海裡頭出頭沒,導致了生命本真的淪喪。表現本心迷失的經典禪語有:
一、迷頭認影禪語系列。迷頭認影是禪宗本來面目失落的典型象徵。癡人照鏡,愛鏡中頭影,反而以為自己的本頭丟失,狂奔亂走以尋找,《楞嚴經》以此譬喻眾生迷失真性執著妄相。禪宗指出,從眼耳等感官之門向外獲得的知識,只是幻影而非真知。唯有內省式的頓悟,才能明心見性。與迷頭認影同類的象徵是「騎驢覓驢」、「認賊為子」。騎驢覓驢比喻愚癡之人不知自身本具的純真人性而更欲向外尋找。禪宗還以「眼翳空花」、「水中撈月」象徵認幻成真而導致本心的生迷失。
二、捨父逃走禪語系列。禪宗以本心譬父,捨離本心,追逐外物,即是捨父逃走。禪宗指出「心月孤圓,自生違背。何異家中捨父,衣內忘珠!」認為捨父逃走的窮子即是「客作漢」,呼喚他們早日歸來,「識取自家城郭」。禪宗在形容本心迷失時,還用「萬裡望鄉關」、「白雲萬里」來象徵。
三、拋卻家寶襌語系列。「自家寶藏」是本心的典型象徵之一,側重本心的寶貴性。每個人在精神上都富有自足,都有純真的人性,這就是「自家寶藏」。禪宗指出,自家寶藏人人具足,取之不盡,用之無竭,不假外求。既然本心原本自足,就不必向外尋求。向外尋求,即是迷失。因此禪宗急切地呼喚學人早日回到精神的故園:「溪畔披砂徒自困,家中有寶速須還!」
開悟論:躍入澄明之境
禪宗開悟論闡明成佛的方法。在禪宗看來,一切二元相對的觀念都是妄想,都是迷失。要獲得開悟,必須超越各種對立。獲得解脫的方法,在禪宗內部有漸修和頓悟兩種途徑。漸修方法,也就是磨鏡方法。表達漸修證空的經典禪語有:
一、磨鏡調心禪語系列。神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把堅持不間斷修行的原因以及結果形象地表達了出來。拂塵看淨、住心靜觀是神秀禪法要點。北宗的漸修說注重漸漸的調伏。典型的喻象有磨鏡、調象、制心猿、防六賊等等。狂象喻為害極大的迷亂之心,調狂象成為禪宗調心的方法之一。禪宗還以製伏心猿喻調伏妄心。心逐境起,如猿猴之攀樹;意流注不息追求外境,猶如奔馳之馬。心猿意馬是成道的大障礙,必制伏之而後可。
二、牧牛調心禪語系列。在調心諸喻中,牧牛是最為普遍的一組。佛禪以牧牛比喻調心之法。禪師談自己的修行體驗是「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草象徵見取,即對外認同。落草喻落於無明之草。牧牛就是保持心態的調和,一旦落入見取的草中,就要立即將心拽過來。禪宗用圖畫、文字將開悟的過程和在各個階段的情景表現出來,系統地描繪出由修行而開悟而入世的心路歷程,形成了著名的牧牛詩。十牛圖頌用詩學象喻表現調心開悟,呈顯出一幅幅各自獨立又互成體系的詩學境象,將調心開悟的過程寫得生動形象,凝練深刻,為禪語園苑增添了獨特的景觀。
三、斷惑證空禪語系列。磨鏡、牧牛等方法,都是為了去除心靈的塵垢。去垢的目的是證空,只不過它所證的空是拂塵磨鏡式的空。表達斷惑證空意象系列的有四大皆非五蘊空。洞曉四大本空,五蘊非有,即可對生命持超然的態度。芭蕉中空,象徵肉質生命的脆弱,也被禪宗屢屢形諸吟詠。佛教還以「是身如夢」喻人生的虛幻不實。認識到世事如夢,對生命、外物便不會執著。表達生命、世界之無常脆弱的最著名的比喻,是「金剛六喻」,也叫「六如」、「六觀」。夢幻泡影露電比喻一切有為法。有為法是眾因緣湊合而成的,沒有不變的自性,而且終將壞滅。金剛六如以其凝練形象,成為禪師開示學人的口頭禪。
漸修所證的空,容易落於斷滅空。南禪主張不墮頑空。般若所證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虛無的頑空。不思善,不思惡,卻並非善惡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美醜、辨是非、識好惡當中,不起任何貪愛、執著,以平等無差別之心,空蕩蕩地觀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因此,要獲得徹悟,必須從時時勤拂拭的漸修轉向佛性常清淨的頓悟。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之偈,直指人心,認為人的本心便是一切,它天生清淨,只要見此本心,即可頓悟成佛。「佛性常清淨」是對「時時勤拂拭」的堅決否定。
禪宗化解各種對立,以獲得主體精神無限超越的法寶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中道哲學高度發展的結果,在《維摩經》等大乘經典中被大力闡發,被禪宗視為家寶。不二法門將好惡、是非、美醜、有無、大小、一多等相對觀念打成一片。禪宗將剿絕情識的不二法門,喻為「一刀兩斷」、「截斷兩頭」。「兩頭」是相對的認識方法,要使相對的認識成立,至少要有兩種東西相對立比較,這就是兩頭。陷於兩頭,則斫喪生命的本真,因此必須運用不二法門將之截斷。「截斷兩頭,歸家穩坐」,消除了相對的知識後,才有絕對的知識。表現不二法門的經典禪語有:
一、超越彼此禪語系列。《法華經.方便品》:「佛種從緣起。」緣起論認為萬事萬物由各種因緣所生起。蘇軾〈琴詩〉即生動地表達了對聲音和合的體認:「若言弦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對彼此不二的禪悟體驗,禪宗以「張公吃酒李公醉」、「南山燒炭北山紅」、「大唐打鼓新羅舞」、「籬內竹抽籬外筍,澗東花發澗西紅」、「白雲自占東西嶺,明月誰分上下池」來表現。
二、超越淨穢禪語系列。垢淨等一切分別來自於心,若除去二法對待心,則一切對立及其帶給人們的迷惑也就煙消瓦解。鳩摩羅什在《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注中以洗物為喻,說好比洗髒物,把污垢完全除去之時即是乾淨。淨與垢相對而言。既已無垢,淨亦不存。淨穢不二的禪悟觀覺,則將這種由穢而淨淨亦不存的漸進過程,轉化為淨垢不二的直覺體證。禪宗以不淨之物來譬喻清淨法身,以破除學人清淨與不清淨的二分觀念,使之證得淨穢一如的禪悟體驗。
三、超越毀譽禪語系列。八風是使人心動搖的八種障礙物: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合己意或不合己意(利、衰),暗中毀謗或讚譽(毀、譽),當面稱讚或譏嘲(稱,譏),身心的煩勞或快樂(苦、樂),這八種東西能煽動人心,所以叫八風。八風吹不動,即不為這八種障礙物所左右。禪者常說「八風吹不動天邊月」,即是說晶瑩如月的本心不為八風所動。
四、超越生死禪語系列。在禪宗看來,生與死渾然一體。絲絲楊柳,娟娟明月,潺潺流水,習習清風,無不是本心的顯現。禪者對生命的體證是「日面佛,月面佛」。在禪宗看來,生命現象的遷謝,是「雲散水流天地靜,籬間黃菊正爭春」,是「雨散雲收後,崔嵬數十峰」,是「死生生死元無際,月上青山玉一團。」個體生命紛紜遷謝,本心仍清湛澄明,玲瓏亮麗。只要把握住現境,就能分分自在,秒秒安詳,日面月面,打成一片。
五、超越斷常禪語系列。「斷」為生死,「常」為涅槃。不二法門破除了二者之別。慧能說:「無常者,即佛性也。」佛教的悲懷就是讓人從無常中解脫出來,通過實現佛性而進入涅槃。但真正的涅槃無非就是對無常的如實認識,只有把自己從超越無常的涅槃中也解脫出來,從涅槃完全復歸到這個無常世界,並活動在這個無常世界的痛苦中間,才能證得真正的涅槃。《維摩經.佛道品》:「火中生蓮花,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運用般若空觀不二法門,即可證得煩惱的當體即是菩提,將紅塵熱惱與出世清涼打成一片。
六、超越色空禪語系列。《般若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論物質現象(色)還是精神現象(受想行識),均屬因緣所生法,無固定不變的自性。偏執於色,容易流為實用主義;偏執於空,容易成為虛無主義。真如之理離一切迷情所見之相,乃是真空。禪宗承認真空,而不承認斷滅空。般若空並不是枯木寒灰式的空,滅盡妄念之後,尚須顯示真空的妙用。真空是枯木生花、春意盎然的生命感動,是定雲止水中鳶飛魚躍的氣象。「真空不壞有,真空不異色」,真空是「枯木裡龍吟」,是「骷髏裡眼睛」。它滅絕一切妄想,至大死一番處,再蘇生過來,而能得大自在。
七、超越聖凡禪語系列。證入不二法門,臻於了悟之境,是很多參禪者追求的目標。法融入牛頭山石室初習禪定時,已忘機到不知有鳥有我,故有百鳥銜花之異。但他還有一個了悟之心沒有忘卻,還有聖執法執。受到四祖的點化後,從聖境復歸於平常之境,泯絕萬緣,百鳥遂不再銜花。景岑遊山有「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回」之吟,表明空境固然勝妙,但黏滯於空境,則非大乘所為,因此要從了悟之境轉過身來,入廛垂手。招賢偈:「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百尺竿頭是上求菩提的絕對境地。修行者達到竿頭的歷程很艱辛,修行而達到百尺竿頭,是一個很高的悟境。但到了百尺竿頭,還是不能停止。如果高高地停留在一己之悟中,尚非徹悟。百尺竿頭再進步,由向上轉而向下,返回現實世界,才是真正的進步。
境界論:體證澄明之境
禪宗以徹見本來面目為終極關懷。為了重現本來面目,禪宗運用不二法門,通過般若智觀,來粉碎迷情,回歸於生命源頭。不向外求、重視內在生命的禪悟狀態猶如迴光返照,直下照見自心之靈性。世人逐物迷己,流浪他鄉,而明心見性之時,則不復追逐外境,而回歸精神家園,得大休歇,大自在。明心見性的禪者,揚棄了顛波世路時的二元觀念,以第三隻眼來觀照世界,形成了獨特的禪悟境界。表達禪悟境界的經典禪語有:
一、一切現成禪語系列。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無情有佛性,山水悉真如。在悟者的眼中,自然界的一切莫不顯示著活潑潑的佛的生命,「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對此禪宗以「春來草自青」、「柳綠花紅真面目」、「溪聲即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等禪語來表現。與之相聯繫的是本來現成禪語系列。一切現成側重真如本心的遍在性,本來現成側重禪悟主體的原本自足性。對此禪宗以「師姑元是女人作」、「雙眉本來自橫,鼻孔本來自直」、「八兩元來是半斤」等禪語來表現。
二、無住生心禪語系列。對禪宗「觀物」方式的典型表述是「雁過長空,影沈寒水。雁無留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在水月相忘觀照中,觀照的雙方互為主體,且脫落了情感的黏著性。禪者對任何事物都不貪戀執著,一點覺心,靜觀萬象。遊心無礙,灑脫自由,「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存在而超越,充實而空靈。對此禪宗以「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海水無痕」、「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華穿水浪無痕」,「萬緣不到無心處,至了渾如井窺驢」、「銀碗裡盛雪」、「冰壺含寶月」、「新婦騎驢阿家牽」等禪語來表現。
三、圓融互攝禪語系列。《華嚴經》、華嚴宗的根本特徵是圓融,對禪思禪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形成了禪宗的理事無礙境,曹洞禪的顯著特色是以一系列意象表現了對理事無礙的體證。而禪的事事無礙境,是每一事物不僅是自身,而且包含其他所有事物。甲中有乙,乙中有甲,互相滲透涵攝。對此禪宗以「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今年旱去年」等禪語來表現。本來面目的最大特性是超越性,運用不二法門、華嚴珠網進行的禪學觀照,使得以世俗之眼看來對峙、矛盾的意象組合到一起,形成了不可思議的直覺現量意象:「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四、任運隨緣禪語系列。頓悟禪為了掃除學人向外尋求的意念,將修行與生活一體化,反對外向而修道,而主張內照式的修道,如此,宗教行為,從發心、修行、證悟到涅槃,構成一個無限的圓圈,其中每一點既是開端也是終點。禪者的身心永遠保持一致,在日常生活的每一細節上,都感受到人性的純真,對此禪宗以「饑來吃飯困來眠」、「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平常心是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等禪語來表現。
禪宗以重現「本來面目」為終極關懷。禪宗的本心論揭示本心的圓滿澄明,禪宗的迷失論揭示本心失落的緣由是陷於二元對立,禪宗的開悟論運用不二法門將各種對立予以超越,禪宗的境界論是對悟者生命澄明之境的充分體證。表達禪宗思想的經典禪語極為生動。閱讀經典禪語,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看法:
(一)經典禪語是禪宗思想體系的話語表現形式,而禪宗思想體系則是建構在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的磬石之上,深深地烙上了大乘智慧的印痕。其中《心經》、《金剛經》、《楞伽經》、《楞嚴經》、《法華經》、《維摩經》、《華嚴經》、《圓覺經》等大乘經典,向來被禪宗當作重要思想來源加以闡發。要理解禪宗思想體系,必須窮本溯源,熟稔佛教經論遂成為研究思,禪語的基本前提。
(二)經典禪語圍繞著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自成一大體系,意象繁富,異彩紛呈,宮商疊奏,內蘊深厚。在經典禪語中,本心論、迷失論的象徵所使用的喻象特質基本上與傳統詩學意象的特質相符合,而表現禪宗開悟論、境界論的禪語,截斷意路,撲朔迷離,超越了邏輯知性的範疇,完全是本色當行的禪語。
(三)雖然為了解析的方便,本書將經典禪語置於表現禪宗思想四個部分中的某個位置,但實則每一則禪語都潛在地涵蘊著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的四重結構。如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的山水感悟禪語系列;百鳥不銜花、百鳥銜花、百鳥不銜花的超越凡聖禪語系列;居鄉、離鄉、回鄉的歸家穩坐禪語系列……形成了正(本心論:本心的澄明)、反(本心的迷失)、合(開悟論:躍入澄明之境;境界論:體證澄明之境)的回環,彰顯著人類精神不斷提升臻於光華圓滿之境的心路歷程。
本書只是通向禪悟之境的一座橋梁,在閱讀本書時,應當見月忘指,通過文字之指,掬挹心靈之月。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增加了有關禪的流傳的經典禪語,旨在使讀者對禪的起源、流傳情況有一個基本的瞭解。按照原來的構想,每一則禪語,除了註明出處外,還儘量引用歷朝歷代禪僧、詩客的吟詠,以反映它在文化史上的影響。可這樣一來,引文較多,給讀者閱讀造成了一定的不便。有鑒於此,接受東大圖書公司編輯先生的建議,在增加趣味性、故事性的同時,將過多的引文略去。這樣的好處是,讀者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直接、親切地感悟到禪的精神、禪的智慧。限於篇幅,本書選取的是最為經典的禪語;限於水平,還請讀者朋友們不吝指正。
目錄
自序
禪的流傳
古佛高風
一花五葉
禪風禪法
本心的澄明
本來面目
無位真人
桃源春水
寸絲不掛
本心的迷失
迷頭認影
捨父逃走
拋卻家寶
情天欲海
膠著名相
本心的覺悟
安心
漸修與頓悟
空觀
不二禪機
彼此不二
淨穢不二
生死不二
指月不二
色空不二
禪悟的境界
一切現成的現量境
無住生止的直覺境
涵容互攝的圓融境
隨緣任運的日用境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