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僑網路書店 版權所有,並保留所有權利。
桃園市龜山區復興二路6號1樓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網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陳氏太極拳 基礎24式套路 精解
陳氏太極拳第17代宗師陳發科先生—靜廬陳氏太極拳社創辦人潘詠周大師—在台嫡傳弟子、國內拳界知名教練裁判及拳學講師—洪允和老師,累積30餘年豐富太極拳教學經驗後之第一本著作。
書中首次揭櫫「太極拳默會知識」之傳遞-
●人們對接觸到默會知識的知覺常常是稍縱即逝的,也因為這主種獨具的特質,太極拳默會知識的取得更需要透過不斷反覆的觀察與練習,帶領身體去記憶那不可言說,卻可感受的深層內隱體悟。
●太極拳的學習,默會致知的方式通常以「觀察拳架示範–聽講與修正–提問–反覆練習–理解–形成肢體運動慣性」的迴旋路程,進行著拳術運動技能與知識經驗之傳承。
對於太極拳之默會知識,我們可分兩方面來探討:
一、太極拳默會之體會:太極拳博大精深,欲求其藝之精進,勢難僅依課堂上之所學而達成。除老師於招式之講解、示範之外,習者自身且須一次次反覆之模仿、演練,直至熟悉,並從而揣摩、領悟而致內化。太極拳理法之傳遞過程,為「理解─觀察─模仿─跟拳─省思─意會」,拳架鍛鍊過程,用意於每着拳勢的起、承、轉、合,而使一氣貫通,神氣毫無隔斷。不但呈現外在之形象,並能表達內裡之勁氣。須借助不斷之練習,長時間之觀察領會,學習身體更深層意、氣、勁之表達。此外,由於太極拳默會之體會無法建構標準,因此其學習方式須經由師徒技藝傳承,進行長期鍛鍊,並加以身體之領悟展現,始能得其奧妙。
二、太極拳學習之內蘊:基本上,太極拳所寓含之深奧境界,的確隱含著「未可明言的知」,且具不可測量之深度。潘詠周大師曾提及當年學拳時,陳發科宗師從不曾跟他們解說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等術語。所謂功夫不到,說也說不清楚,要想真正明白拳術之妙處,唯有透過默會知識之學習特質,不斷學習,以達更深入之領域。
太極拳之探索學習過程中,有著一股驅策之力量,因它不只標誌著,習者僅為一味之跟從,仍須透過習者主動,且全然之投注心力。而每一付出之心血,均將逐步內化,成為習者本身之功力,且為他人所無法複製、取代,甚而帶走。誠如潘詠周大師所言,凡學一技一藝,都要具備信心、敬心、誠心、忍心與恆心,才能有所成就。實因太極拳學問之深不可測,說不出的,更是需要歲月之默默耕耘。
本書特色
陳氏太極拳【基礎24式】拳式精解
「基礎24式拳架」雖屬陳氏太極拳初級拳架,然亦經洪允和老師累積教學30餘年之豐富經驗,對拳勢動作之不斷檢視與考量,將陳氏太極拳入門基礎24式拳架深入淺出、循序漸進之練習途徑做很清楚明晰之解說,其精闢入理,實為珍貴。
教學重點在於拳勢分動之適切,與動作清晰之解說。本書介紹之拳架演法,力求簡明。各着中之分動,主要是為便於學習與檢視。動作敘述雖有先後,但動作須求氣勢貫串,一氣呵成。本書即依此特性,加強分動與解說之最佳化。明示陳氏太極拳基礎24式,其拳勢運行之「法」外,並將每一分勢,各部之詳細描述,分列於「手」,「眼」,「身」,「步」各分項中。各部之位置、方向,甚至角度,及所採步法,均盡可能分項標明清楚,俾使讀者易於理解與學習。
本書介紹之拳架演法,力求簡明。各着中之分動,主要是為便於學習與檢視。動作敘述雖有先後,但動作須求氣勢貫串,一氣呵成。陳鑫謂︰「千言萬語,難形其妙,當場一演,人人可見可曉。」習者鍛鍊時,多加注意,自可會通。
以下將本書之構思及其目標,做一整體之說明:
一、潘詠周大師招式說明。每勢分動動作前之解說,包括釋名、演法、說明等,摘錄自潘詠周大師所著「陳氏太極拳大全」中之「陳氏太極拳十三勢老架拳架圖解」一章,並置於每一分動敘說之前,以助習者得以溯源與對照。其中若有因銜接動作之不同,敘述因而稍有變更,均併於說明中予以標註。
二、本書所介紹之拳架,有關身軀四肢之姿勢要求,與內部之意氣運行,已於潘詠周大師所著「陳氏太極拳大全」中之「節解總說」一章詳有說明,有關練拳之注意要點,皆無不同。故不予重複,請讀者自行參考。
三、清楚標示姿勢要求。每一分動於身體各部之要求,除動作運行過程中,「法」之整體敘述外,亦分列「手」、「眼」、「身」、「步」等項,並清楚標示各項之姿勢要求,作為學習時參照之規矩。
四、可供檢視之重點提示。重點提示每一分動之最後,均有以粗黑圓形符號●標誌之「重點提示」一欄。此為練拳時須留心之處特別予以提示,以助習者自行對照與檢視。
五、拳理解析明示理法。每一勢之最後,均列有「拳理解析」一欄。此為陳氏太極拳依據太極之法,而發展出之用拳之法,多與參考,將對陳氏太極拳理法之了解,更為透徹。
陳氏太極拳義精理嚴,其行功之要訣,歸為身法中正,虛領頂勁,呼吸自然,與氣沉丹田四者。習者於學習拳套之同時,配合動作之剛柔快慢,一本陳氏太極拳練拳之法則,一舉一動,本質不變。則一切身法動作,日久自能合度。
或問對於拳架為何仍須如此講求精細?洪允和老師言:其因至簡,欲其「合度」也。其因至簡,欲其「合度」也。本書不僅適合陳拳之初入門者,其他學員亦能藉本書重新檢視自己拳架,精益求精,不斷進步!
前塵遠影|憶恩師潘詠周
先師潘詠周,字作民,號新之,江蘇省吳縣人。生於民前六年,逝於民國八十五年。為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七代宗師 陳發科公之嫡傳, 發科公曾明示 先師,其所授者,為陳氏第十四代 陳長興公所傳,且未曾更改過之拳架,故先師向來珍視此拳,雖歷經戰亂,卻無一日離拳。
先師之太極武藝已臻妙境,但對其他各種拳術,亦多所涉獵。與其他武術耆宿,亦友善往來,並相互交流,故能貫通各類拳術。於「拳」之一藝,精而益精。家中拳術之藏書甚豐,且極下功夫研究,幾乎每本書中,均加註眉批,或提示重點,無怪乎能博學而通達。另 先師治學極為嚴謹,猶記整理文稿之時,遇有一字,不解其用,詢之於 先師,先師隨即搬來厚厚一堆辭典,引經據典,百般解說。先師用心之真用意之誠,直讓人永生難忘。
拜師學藝
先師幼年因多病失調,及長體弱,常患頭痛心悸之症,依賴藥物,終鮮見效,深感身體衰弱,非藥石所能見功,乃探求健身方法,而興起學習太極拳之念頭。 先師之習拳過程,歷經楊氏、吳氏,而後為陳氏太極拳。先於十九年,於北平太極拳研究社習楊氏太極拳。當時,社長為楊澄甫先生,教練為嚴鶴川先生。後又蒙其六叔介紹,從劉慕三先生習吳氏太極拳,劉先生之老師為吳鑑泉先生。又經劉先生引見,於二十年一月正式拜 發科公門下習陳氏太極拳。
先師當年仍為在學學生,就讀於北平大學法商學院。 先師曾講述當時習拳經過:每晨上學前,先至劉慕三先生公館從 發科公習拳。練完之後,再至學校上課。每逢週日,師兄弟們便齊聚 發科公教奉之「覃懷會館」,跟隨 發科公練拳,一練便是一整個上午。 先師憶及當年練拳之勤,每到晚上欲就寢時,均得借助於手,把自己之腿給拍上床,才得就寢。終於,某日 發科公對先師說:「作民,可以出手了。」此言一方面是讚許,一方面亦表示 先師之拳藝已更上層樓了。
先師平日鋒芒內斂,不與人爭。但亦曾提起,曾於上海與粗壯之車夫,發生爭執一事。當時,雙方一言不和,孔武有力之車夫,突然間竟猛撲過來, 先師舉臂一掤,瞬間便將其震飛了出去。
經由明師指點,紮實鍛鍊,及自身努力,成就了 先師對於太極拳之極深體會。超過半個世紀,每日勤練不輟,晚年身子依舊硬朗,修為更是為人稱道。 先師夫人就說過:「幾十年來,從未見過老師發過脾氣。」此正是太極功夫上乘之顯現。
傳道授藝
先師於三十八年播遷來臺後,因公職在身,無法專心教學。直至民國六十二年公職退休後,才能較為專心,開始於新店教拳。當時 先師年歲已大,且因德高望重,雖知功夫高深,學生卻不敢造次,除非老師主動,從不敢要求與老師搭手,與老師對談,必也垂立一旁,以老師為尊。遇有表演、比賽,只要經由師兄交代,公布時間、地點,眾人必皆自行排除困難,準時到達,亦從無二言。
先師之於教學,則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雖一手一思之微,必教導說明至正確而後已,故學生唯肯用心學習,不斷深思,反覆練習。必能有所體會。而 先師最常掛在嘴邊,勉勵學生之語,則謂:「招有盡,勁無盡。」「太極拳之真訣,唯在苦練二字而已。」乃告誡學生,招式總有技窮之時,不足為恃,唯有加以苦練,練出真勁,全身渾然無跡,始有妙景可言。
其時上課,為每周日上午十時至十二時,於新店宏光幼稚園練拳。上課時 先師均坐於一小凳子上,旁置一壺開水,一個杯子。靜觀每人輪流上場演架,並不時指點,有時人數眾多,不及上場,時間已到,只好留點小遺憾帶回家去。不過,幸好我向來有做筆記習慣,故只要有人上場演架,即可記下上場演架者,各須注意之重點,因此每次總有收穫。 先師教學極少缺席,偶遇須外出開會, 先師亦早早趕去,速速就回,唯恐耽誤大家習拳時間。猶記有一次颱風,風強雨大,我仍想去場子練拳,接近幼稚園時,從場外遠遠望去,有一人身影在場,走近一看,竟是 先師,真是令人感動。
先師之糾正動作,是令學生逐一演架,再從旁加以指導。遇有未學完者,先是調整已學架子,再教新招:親自帶領二至三次後,學生即自行在旁練習,或者請教師兄。其間,上場演架著若由上周至今,未勤加練習,而致動作生疏,或致僵硬者, 先師則不多言語,僅別過頭去,就足以令人羞愧,反躬自省了!
師生互動
先師一生淡泊名利,誠懇厚道以其治事嚴謹,學問淵博,又蒙明師真傳,能窮其心力於拳藝之探求。不但備明理法,於太極拳亦復精微入妙,舉手投足往往令人嘆為觀止,神往不已。對待學生,則視如己出,嘘寒問暖,無微不至。故學生於探討拳藝之同時,不知不覺中,於待人接物之禮節,亦收潛移默化之效! 先師對學生習拳狀態,亦非常注意。並記錄學生每次上課之出席情形,及學習狀況。遇有學生發生困難,盡可能即時提供協助,使能安心習拳。 先師向來寬以待人。但律己甚嚴,雖已屆耄齡,生活起居仍親力親為,不假他人,眾弟子雖心心念念,卻總也不敢違背老人家。但「不麻煩人家」,也為 先師晚年帶來了一段不愉快插曲。
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間,眾人深感有必要將 先師數十年於陳氏太極拳之實踐心得,與研究資料公諸於世,以俾益於後之習者,故倡議集資出版,並接洽各項事務,卻由於 先師所持「心裡過意不去」「不麻煩人家」心態,而致生變。學生之中有一日籍人士,適時介入,鼓吹其出版技術及經驗,並能兼錄製影帶等。原本大眾樂觀其成,不料製作中途,其人卻音信杳無,了無蹤跡。拖了數年,直至七十九年始有聯絡,並向其索回一千多張,大小不一散亂之 先師之珍貴拳架相片及拳學書稿後,出書之事,才由學生們接手而正式展開。並由 先師定名為『陳氏太極拳大全』,共分三卷出版,每卷編有拳架、相關論述與參考資料。第一卷為頭套十三勢老架,第二卷為二套砲捶,第三卷為頭套十三勢小架,及頭套十三勢新架。出版工作直至八十四年十二月,始告完成。
先師每晨有練拳習慣,但上課時,卻極少完整打完一套拳。為了一睹 先師行拳風貌。當時就常於早晨五點多,至 先師寓所樓下。待 先師下樓,跟於身後練拳,並隨 先師之興起,有時打快,也有時打慢,有時偏剛,也有時偏柔。完全放下自己,專心模仿,總讓身體感覺舒暢。練完拳後,接著上樓,與 先師及師母談拳理,話家常,享受於春風般之和順中。至中午時分,通常會留下用餐,直待 先師以濃厚之江蘇鄉音說:「吃他利」,叮囑我把食物都吃完,才打道回府。數十年來與 先師情誼深厚,有時也代為處理一些瑣事。最令人印象深刻之事是 師母有次見面,神情十分激動,並告知於我,前一夜聞 先師夢中言:「洪允和,洪允和來了,就好了。」
嘉惠後人
先師深感當今社會崇尚科技,發展多元,於拳術之鍛鍊功夫,亦趨向簡化速成之勢。唯恐陳氏拳藝之傳統理法,日久湮沒。故於民國八十二年,指導成立陳氏太極拳分會,以推展拳藝;並於八十三年完成影像錄製;另又著書立說,於八十四年編述完成『陳氏太極拳大全』一書,共分三卷,書中引經據典,豐富詳實,洵為鉅著。此些珍貴遺產,對於日後陳氏太極拳之研究,與中華文化之保留,均極具價值。
「靜廬」之稱,則緣於 先師於新店居所,慣用習稱之謂。回憶當年於「靜廬」,師兄弟們相聚從學之景,歷歷在目,恍如昨日。然過去視之當然之殷殷之情,已不復再見,懇切之語,亦不復可聞。撫今追昔。願我同門,均能齊心協力,維護此傳統拳架於不墜,代代相傳。
謹附王右鈞師兄詠師對聯
詠文授拳 作育英才 太極見圓光
周嚴隨順 民莫與爭 宇內稱妙手
洪允和 104/9
自序|孤峰頂上
任一藝能之深究,必能對生命律動產生一定之動能,並發揮其影響力。三十餘年歲月流光浸潤於太極拳之深究中,太極已然融於吾之生命,生活之中亦充滿了太極。
回憶當年初學牶時,從未想過教拳,卻「無心插柳柳成蔭」,不知不覺中。卻也教了三十餘年,真是始料所未及。回想練拳時日之心情,雖有萬般感觸,現今倒「也無風雨也無晴」了。也恰似詩人周夢蝶先生之所形容:
沒有驚怖,也沒有顛倒
一番花謝又是一番花開。
當年,僅思及以小我之力,為 先師分憂解勞,為太極拳作文化傳承,而先後投身於整理 先師資料與心得,出版『陳氏太極拳大全』,及拍攝 先師演架之動作,製作「陳氏太極拳」影帶,以傳後世。期間,再兼而四出教拳。轉眼間,光陰恰似過隙白駒,卻已數十寒暑,過了青春無少年了。而今已屆六十,想像夢蝶先生詩中之景——
想六十年後你自孤峰頂上坐起
看峰之下,之上之前之左右
簇擁著一片燈海——每盞燈裏有你。
意象中,每盞燈裏傳遞著一把傳統拳藝之薪火,嬗遞著萬丈豐厚文化之光芒。
堅定挺立
太極拳博大精深,易學難精。練拳若未積累相當時日,並具相當體會,不易產生自信心。其因或為拳勢動作,作不到位;或曾與人試勁,卻遭打擊;或是期待健身,未能如願等等種種因素,致感挫折。為此 先師提出學習之道,必具「敬心、誠心、信心、忍心、恆心」等五心之說, 先師亦時而勉之曰:「具此五心,自無不成之理。」
個人練拳過程,亦曾遭受無數困難。尤以當年進入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時,為其中最年輕之理監事。其時,拳界多德高望重之士,身居其中,論年齡,論經歷均顯單薄,同練陳氏太極拳者,寥若晨星,實為罕見。故常形孤影隻,岑寂一旁。遇有切磋,則心生膽怯,相邀推手,習慣又大不相同,亦常失利。所遇挫折,不可勝書。幸而意志甚堅,並謹守 師言「要勤學苦練」之勉,並相信陳氏太極拳之傳,絕非空泛。雖一時受挫,但仍不懈反進,並從中獲取更多經驗,知己知彼;結交更多好友,友善相待,故能挺然於今。
薪火之傳
再言開班教學,需要勇氣。一則教拳風氣未開,二則恐人踢館。開始時受一昔日師兄弟之託,教其子打拳,為此又另邀其公司員工,二人為伴一起學拳。就此初生之犢不畏虎,無畏無懼,於臺北民生社區租一場地,正式對外開班教學。經口耳相傳,人數漸多,教學場次亦漸增,陳氏太極拳亦漸為人所知。春風化雨,以至於今。稍可安慰者,至今已略具規模,並為利於推廣傳習,於一零二年成立「允軒陳氏太極拳研究會」,以為承續中華傳統武學百年之計。然太極拳藝,博大精深,蘊含豐厚。即使窮極一生,仍終未能根究;但薪火之傳,數百年遞嬗,卻不可稍懈。故於年歲五十之後,收納弟子,以為薪火之傳。
推廣宣揚
而陳氏太極拳之推廣,又是另番經歷。八十二年於中華民國太極奉總會,成立陳氏太極拳分會。在這之前,許多人對於「陳氏太極拳」非常陌生,甚至未曾聽聞。曾有人洽詢太極拳總會,竟回答:「臺灣沒有陳氏太極拳」。可見陳氏太極拳之少見,也激勵個人推廣陳氏太極拳之決心。
成立之隔年,亦即八十三年,於太極拳總會首次辦理「第一次陳氏太極拳教練講習」,指導學員學習陳氏太極拳。又經多年推展,直至八十七年主委盃太極拳錦標賽,終於籌劃成功,促成陳氏太極拳正式列入為比賽項目。至此之後,各項大會中,始能見識到剛柔相濟之陳氏太極拳。三十餘年來,推廣之足跡遍布南北,並遠至臺東。曾於國內各地機關,協會等各處教拳,亦多次遠赴國外,以臺灣本土發展之拳術為傲,宣揚臺灣之太極拳文化。
文化遞嬗
出書不難,難在言之有物,立論正確,更可為有心習拳者終生依循。畢竟一趟好拳,可伴人一生一世,不可不慎!陳氏太極拳基礎24式,雖為基礎拳架,卻也籌備了十多年,始言出版之事。其中原因: 先師當時所傳,與今所教,拳架雖同,然方式大異。以前學拳單純而專心,老師領著學生,演練二至三次,就得自行練習,一套老架六十四式,兩個月即學完。故學生學拳時,均用心而無旁鶩,期能把拳學好。今之時空背景不同,發展多元,講求實效。故於教學之安排亦自不同,須清楚而有效。故教學重點在於拳勢分動之適切,與動作清晰之解說。
本書即依此特性,加強分動與解說之最佳化。明示陳氏太極拳基礎24式,其拳勢運行之「法」外,並將每一分勢,各部之詳細描述。分列於「手」、「眼」、「身」、「步」各分項中。各部之位置、方向,甚至角度,及所採步法,均盡可能分項標明清楚,俾使讀者易於理解與學習。或問,為何須如此大費周章?其因至簡,欲其「合度」也。 先師言:「必焉明白拳理,熟練拳架,手眼身步法,悉合規矩,善於用意,巧於行氣,一舉一動,皆能合度,是為小成。」
此外,亦將本人一零三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獲頒「最佳論文獎」之「太極拳輔助教學運用」之研究中,有關太極拳學習之默會知識予以擴充,以饗太極拳之愛好者。著書立言乃千秋之要事,過程中用心之嚴謹。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期望本拙作於後進者之學習,能有所助益;於太極拳文化之傳承。亦能有所貢獻。
洪允和 104/9
洪允和——允軒陳氏太極拳研究會創辦人
在臺灣陳氏太極拳領域之事蹟與建樹
1.在臺第一代弟子。
1980年正式從 潘詠周大師學習陳氏太極拳,為 潘詠周大師於臺灣之第一代弟子,秉承發揚傳統武學之志,推廣拳術長達30餘年。
2.出版第一套全書。
1989年至1996年間,與王右鈞君、李文光君共同蒐集、整理、校對,並出版 潘詠周大師畢生心血之文集鉅著『陳氏太極拳大全』共三卷。
3.成立第一個分會。
1993年於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發起成立陳氏太極拳分會,發揚傳統陳氏太極拳。管仲福君當選為首屆會長。
4,辦理第一次講習。
1994年於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辦理第一次陳氏太極拳教練講習首次於總會,開班介紹陳氏太極拳,指導學員學習陳氏太極拳。
5.出版第一片光碟。
1997年出版,由法籍學生Vincent君拍攝、製作,並出版當時堪稱國內第一片之陳氏太極拳互動式教學光碟「陳氏太極拳老架」。
6.成立第一個協會。
1997年向內政部申請,發起成立中華陳氏太極拳協會,發揚傳統陳氏太極拳。馬廷基君當選為首屆理事長。
7.促成第一屆比賽。
1998年整合教授之各教練場,鼓勵學員參加比賽,促成於第一屆之主委盃比賽中,正式將陳氏太極拳,首次列入為比賽項目。
8.編撰第一套套路。
2002年於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擔任總召集人,與臺灣北、中、南之陳氏太極拳名師,共聚一堂,歷經兩年,多次之集會、研究、討論編撰完成臺灣陳氏太極拳之第一套比賽套路——陳氏太極拳48式競賽套路。
9.開啟第一套典藏。
2006年由國科會補助,國立體育學院陳五洲教授提出「太極拳數位典藏」計畫:將國內太極拳武術名師動作以數位方式典藏,其時擔任陳氏太極拳項目之示範老師。
10.開辦第一個講堂。
2010年於各教練場,開辦華學講堂,解析拳術中之身法、勢法、勁法與理法,以貫通學拳之要,引領學員探索由着熟而漸入懂勁之徑。
11.通過第一個認證。
2010年經由新北市勞工大學申請,以「陳氏太極拳24式」通過教育部之成人教育研究中心,其中之非正規教育課程認證中心之課程認證,達成具申請核發大學學分之資格。
12.榮獲第一名殊榮。
2014年發表太極拳論文「Facebook社群網站與影片媒體在太極拳輔助教學運用上之研究」,獲TAECT頒發最佳論文獎。肯定多年來戮力於太極拳之研究,教學與創新之努力。
目錄
允軒陳氏太極拳研究會
淵源與傳承
允軒定名與展望
潘詠周大師。珍貴奉照與拳學心法
前塵遠影——憶恩師 潘詠周
自序——孤峰頂上
洪允和——允軒陳氏太極拳研究會創辦人
在臺灣陳氏太極拳領域之事蹟與建樹
【第一章】源遠流長——珍貴之陳氏太極拳
一、陳氏太極拳之創造與流傳
二、允軒陳氏太極拳研究會之淵源
【第二章】太極拳默會知識
一、太極拳默會知識之涵義
(一)太極拳默會之體會
(二)太極拳學習之內蘊
二、太極拳默會知識之學習核心
(一)敬靜入拳
(二)理解至當
(三)觀察入微
(四)模仿得法
(五)跟拳得似
(六)省思內化
(七)意會通徹
(八)鍛鍊無息
【第三章】陳氏太極拳之理法
一、陳氏太極拳之拳理
(一)纏絲勁
(二)虛領頂勁
(三)沉肩墜肘
(四)含胸拔背
(五)塌腰落胯
(六)心氣下降
(七)震腳
二、陳氏太極拳之練法
(一)用意行氣
(二)身法中正
(三)貫串相連
(四)虛實分清
(五)由柔生剛
(六)先慢後快
三、太極拳之基本功法
(一)調息
(二)掄臂
(三)彎腰
(四)屈膝
(五)抖臂
(六)拉肩
(七)仆腿
(八)壓胯
(九)插腳
(十)蹬腳
(十一)擺腳
(十二)抖腕
四、陳氏太極拳之基本動作
(一)手法
(二)步法
(三)腿法
五、陳氏太極拳之動作特點
(一)蹦躥動作
(二)跳躍動作
(三)發勁動作
(四)震腳動作
【第四章】陳氏太極拳-基礎24式拳架
一、基礎24式拳架説明
二、基礎24式拳譜
三,基礎24式拳架.套路精解
【第五章】太極拳自我淬鍊
一、壯實膽識
二、神氣鼓蕩
三、勁力飛揚
附錄
允軒.拳學講堂
允軒陳氏太極拳研究會.課程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