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僑網路書店 版權所有,並保留所有權利。
桃園市龜山區復興二路6號1樓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網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已經形成認知世界的一整套方法,即就是科學思維的方法。現代科學如此強大,以至於其他認識方式如果不能納入科學理論體系,基本上是被否定的。在古代中國,曾經有過另一套認知世界的方式,那就是“易”的思維方式,是以《易經》為文本,包含陰陽、干支、五行、八卦等在內的一整套系統的認知方式(以下簡稱《易經》或《易經》思想)。有人會說社會進步了,古人的那些認識比較原始、落後,是簡單、低級、樸素的認知方式,怎麼可能與現代科學相比呢?這顯然是科學主義的自大表現。我們要用平和的心態對待中國古人創立的這一整套認知世界的思想與方法,做深入研究之後再與現代科學相比較。只有這樣,才不失為一種科學而嚴謹的態度。
現代人對《易經》思想的種種誤解與偏見,基本上是因為沒有真正了解《易經》所包含的思想。也有人學習《易經),僅僅是因為好奇,不下功夫、不深人學習是會有自己的體會與認知的。現在我就用與科學對比的方法來講解中國古人是如何認識世界的。
首先我們要認可,對世界認知有不同的層面,而不是單一的,不同層面的認知解決人類面臨不同的問題。比如宗教是解決人精神層面的問題,這一層面的認知當然與科學不同。認可這一點的話,可以說科學認知解決的是物化世界的相關性問題;而《易經》的認知解決的是人自身面臨的問題。一個是物的問題,一個是人的問題。所以,科學研究的對象必須是可以觀測的客觀實在,研究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性,以及通過檢驗證明其正確性。
《易經》研究的對象卻是人自身,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它們之間內在的關聯性,但卻不是倫理學。它與倫理學最大的區別在於,倫理學不能驗證,《易經》的推演卻可以得到有效的檢驗。
這種關係是如何構建的?中國古人將這些複雜關係內在關聯統一到天道中來,其內在邏輯是:天道運行決定一切人世間的演化與變遷。只要知曉天道運行的規律,就可以得到關於人及社會的認知,並發明了特殊符號用來代表天道運行,那就是有關時間運行的陰陽五行及乾支等。
時間,在科學看來是沒有差別的均勾流逝的、不參與物理變化的東西,在易經看來卻是一切演化的根源。兩者認知世界差異的焦點就在於此,當我們看到草木生長,大地回春時,不覺得是時間讓這一切發生改變的麼?但是,你能通過觀測,或者測定時間:今天與明天,上個月與下個月,今年與明年之間的差別嗎?我們的生命一天天老去,今年與明年當然不一樣,但這種差別科學無法測定,或者說不可能用科學的參數表述時間的不同。明確這一點就明確了科學的邊界,不可以用科學這把尺子批判超越它邊界的範疇,而需要接棄偏見地感受《易經》帶來的全新認知世界的方法。
科學要揭示物理世界存在的規律,因為科學家相信自然是有序的,相信人類可以通過理性分析達到認識世界的目的。同樣的道理,中國古人也堅信世界存在嚴格的秩序,這就是“道”。只是說這個“世界”不代表“物”的世界,而是“人”的世界。人應該是主觀性最強的,人的世界怎麼會有嚴格的規律與秩序?這就要說到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觀。這種理念包含有兩層舍義:其一,天人合而為一,沒有第三者存在,既沒有神,也沒有物,作為認識主體的人與外部世界沒有分隔。所以中國這種文化既不會產生現代意義的科學,也不會產生神學與宗教。其二,天人合一不僅僅是觀念,還有一套完整的認知世界體系,其設定天道有秩序地運行,決定人及世界的一切變化。
事實上,研究中國文化的大多數學者都忽略了這一點,他們認可天人合一是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僅認可這種文化發展出的政治學與倫理學,不承認這種文化中蘊含著偉大的哲學。所有這些歧義都是因為沒有弄懂天人合一的真正內核。
天人合一包含了哲學所具備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包含了對世界本源的認定與終極追問,甚至還超脫於哲學之外,具備了一套驗證系統,但它卻不同於傳統科學方法的檢驗。天人合一的內核是對“天”的認知,古人對天的測定並非來自觀測,而是來自於某種神奇“設定”。我們此時不得不承認中國文化最初的起源一定出自於超越人類普遍認識能力之上的“聖人”。這種並非來自天文觀測的對天的“設定”是什麼?又怎麼達成具備某種共識的認知?而且怎麼可能是正確的呢?
先說說聖人對天的設定是什麼?那就是將可被人感受的“時間”轉化為特定符號: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這裡的“時間”不是指宇宙時間,而是在地球上的時間,具有循環往復,寒暑往來,又影響自然界一切生命生滅變化的時間。
有人會問,這種設定一定是對的嗎?站在科學的角度,一種設定的東西不可以觀測就是不存在的。且慢,上帝當然不可以觀測,那怎麼會有那麼多人信奉上帝?很多傑出的科學家也信奉上帝(他們可能因為驚嘆於物理世界的秩序應該出自於全能上帝的精妙設計)。中國古人對天道秩序的信任,就如同西方人信奉上帝,不必用觀測來檢驗。
一個自洽的認知系統,自有一套可檢驗的方法。就如中醫講的人體經絡,解剖與觀測都不認可經絡的存在,但是經絡學自有一套檢驗的方法,就是你通過經絡理論醫於好人的疾病,沒有比這更有說服力的檢驗了。不可用肉眼與解剖觀測的經絡學,是如何獲得的?也應該出自於“聖人”之慧眼。既然如此,天道之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的設定,應該出自更具慧眼的聖人的感悟,當他將這些教給當時認識水平還很原始的古人時,這就是絕對神聖的共識性的認知了。
那麼這一套認知世界系統是如何自洽與自證的?這就是本書重點闡述的內容。
目錄
第一節 天道的啟迪
第二節 陰陽之道
第三節 陰陽象義
第四節 五行象義
第五節 五行生剋
第六節 形與氣
第七節 體與用
第八節 命理之理
第九節 隱性因果
第十節 十乾之位
第十一 節干支之性
第十二 節天干五合象義
第十三 節十神釋義
第十四 節十神社會學內涵
第十五 節十神與六親
第十六節 四柱宮位
第十七節 十天干之甲
第十八節 十天干之乙
第十九節 十天千之丙
第二十節 十天千之丁
第二十一節 十天千之戊
第二十二節 十天干之己
第二十三節 十天千之庚
第二十四節 十天千之辛
第二十五節 十天干之壬
第二十六節 十天干之癸
第二十七節 干支關係
第二十八節 五行生死之一
第二十九節 五行生死之二
第三十節 地支遁藏
第三十一節 地支之合
第三十二節 地支六衝
第三十三節 地支六穿
第三十四節 地支三合局
第三十五節 地支刑破
第三十六節 地支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