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僑網路書店 版權所有,並保留所有權利。
桃園市龜山區復興二路6號1樓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網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老古POD價_NT$ 325元〕(原NT$ 280元)
為金剛愣伽楞嚴三經宗通重印首語
釋迦文佛一代時教,若不自東漢以後而傳入中國,則將早隨印度本土文化而淪喪殆盡。佛教輸入中國,在魏晉以後,若無達摩一系列禪宗之崛起,亦將隨南北朝之衰亂而心法無遺矣。故中國文化與佛教,正當盛唐之興隆而卓然挺拔,良有以也。
但自晚唐五代之際,禪佛而有五宗七派之門庭設施,則已由盛而衰,勢必入於儒道而相互依存,蛻異競秀。因之而有宋代理學之突出,神仙丹道之輝耀,亦勢易時變之必然也。
過此之還,迨於明代中葉,左右佛老而匯集理學之宗,則有陽明王學之作。當此之時,禪門佛子從王學而入道者,頗不乏人。
及乎明季末期,身為智識分子之儒冠學者,頗非王學之濫而欲歸正於禪,但又鄙薄禪僧而不為,獨以居士而手提禪宗正令者,因而風起。如:田素菴、李卓吾、瞿汝稷、曾鳳儀輩,皆以當時名士而標示學佛,且為士大夫之所誹議者,其數不少。期間尤以李卓吾之得罪名教中人,遭逢不幸,最為可哀。
但禪佛正宗法印,幾已蕩然無存。師僧中雖有密雲悟,以及憨山、達觀少數幾人撐持門戶,殆亦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耶!由此而及輕出能振興禪宗,高堤正印而掃蕩陰霾者,有之,唯雍正一人而已。惜呼!身為帝王身,應為帝王身而得度者,恐終難得其人矣。
今因學子周勳男之請,囑為明末曾鳳儀所輯金剛、楞伽、楞嚴三經宗通再周勳男之請,囑為明末曾鳳儀所輯金剛、楞伽、楞嚴三經宗通再版為序,旅泊中人,塵勞繁劇,實已無暇及此。然因其再三催促,簡書禪佛宗乘之衍變如此,則可之曾氏之輯,固有其獨具匠心,足資千古者。非大心開士,曷能作此,應為隨喜讚嘆,是法住法為云爾!
辛未年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八日
金剛經宗通緣起
蓋聞佛智甚深,上哲莫窺其際;聖言至妙,庸流豈識其端?空生唱無說而雨華,疑絲暗擲、無著昇兜率而面教,分部猶違。乃知「般若」無邊,允唯「金剛」第一。研窮匪易,信受誠希。幸「偈」衍於慈尊,繩墨具在、喜「頌」揚於大士,敲唱同符。西天功德施,洞燭空假之致;長水《刊定記》,略標合併之規。均之羽翼天親,剖二十七疑而悉斷;要於鋪舒法體,破凡所有相以皆非。第破相之旨愈微,而如幻之觀漸密。已入住地,猶云「無住相應」;纔起度生,普令無度為尚。救偏於虛無之界,決機於杳靄之鄉。良以執隱於俱生,金剛其對證之劑;未登於等覺,此乘有到岸之功。唯佛能知,非凡所測。契此深深之義,還他上上之根。在昔黃海,獨謂是經能見性;於始六祖,果於言下便知歸。五葉既開,人握如來之印;一燈相續,別稱教外之傳。悟不由師,語多合轍。機鋒迴露,陸離寶劍之光;照用齊彰,璀璨摩尼之色。信乎後五百世,勿謂無人;若也持四句經,終當有人。
鳳儀學慙專詣,識洩徧參。道味悅心,似有投於夙好;禪關娛老,或不昧於往因。適茲鬭諍之秋,橫出和同之見。謂「宗即教,熾然說、無間說,盡屬言詮」;謂「教即宗,如來禪、祖師禪,總須坐卻」。銷歸自己,拈華語拈句和殊?了徹那邊,所見與所聞奚異?斯則「宗通」即啓經之鑰,而「說通」亦入悟之門也。障礙都融,真如頓顯。
若夫鳩摩擅釋,業示信於舌根;而冥主效靈,詔補遺於石刻。眾生一段,慧命偶增;乃至色見聲求,尚遺四句之偈;如露如電,尤闕三種之緣。偈論既有明徵,經文焉可殘略?僭錄唐譯,用備周觀;重釋偈言,附載篇末。頃緣先君奄逝,日誦斯經、因於墓次參求,遂乘此集。冀微霑乎湛露,庶少潤於枯骸。依金剛以藏形,敢企清涼之窟;偶山明之相似,聊資般若之熏。法與地而俱靈,幽與明而永賴。敬付剞劂,廣為流通。儻取證於無生,均銜恩於罔極。
南嶽山長金簡曾鳳儀舜徵父題
目錄
為金剛愣伽楞嚴三經宗通重印首語
三部宗通重刊札記
金剛經宗通緣起
卷一
本卷正答,此下躡跡斷疑
卷二
一、斷「求佛行施住相」疑
二、斷「因果俱深無信」疑
三、斷「無相云和得說」疑
四、斷「聲聞得果是取」疑
五、斷「釋迦然燈取說」疑
六、斷「嚴土為於不取」疑
卷三
七、斷「受得報身有取」疑
卷四
八、斷「持說未脫苦果」疑
九、斷「能證無體非因」疑
十、斷「如徧有得無得」疑
卷五
十一、斷「住修降伏是我」疑
十二、斷「佛因是有菩薩」疑
十三、斷「無因則無佛法」疑
十四、斷「無人度生嚴土」疑
十五、斷「諸佛不見諸法」疑
十六、斷「福德例心顛倒」疑
卷六
十七、斷「無為何有相好」疑
十八、斷「無身何以說法」疑
十九、斷「無法何以修證」疑
二十、斷「所說無記非因」疑
二一、斷「平等云何度生」疑
二二、斷「以相比之真佛」疑
卷七
二三、斷「佛果非關福相」疑
二四、斷「化身出現受福」疑
二五、斷「法身化身一異」疑
二六、斷「化身說法無福」疑
二七、斷「入寂如何說法」疑
卷八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偈釋(上)
卷九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偈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