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武術 > 縱橫太極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瀏覽紀錄

縱橫太極

prev next

縱橫太極
  • 商品編號: ywaa418
    出版社: 逸文武術
  • 作者: 鍾文淵
    出版日: 2010/08/01
    ISBN: 986782248x
    ISBN13: 9789867822482
    商品狀態: 一般
    裝訂: 平裝150x210mm
    頁數: 182
  • 定價:  NT$240元
    匯率參考:  換算成人民幣
  • 優惠價:  9 NT$216元
  • 商品庫存: 1
  • 購買數量:
    商品總價:
  • 點擊數: 6063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商品說明: 

  太極並不是剛柔並濟的拳術,而是剛柔同體的拳術,剛和柔是相同的東西,練到後來,剛就是柔,柔就是剛,也就是完全的柔才能有完全的剛。

  站樁是一種「立禪」,也是一個「太極靜立球體」的練習。各派的太極站樁也都有不同的姿勢,不同的地方大概是手的姿勢,腿站的高度大致相定,一般來説,太極站樁的姿勢不宜太低,從上往下看,「膝蓋的鉛垂線」不宜超過「腳大拇指」。
  「鬆」是全身去除力量,以身體重量將骨架結合完整的一種體態。如果太極拳的功力到達一定的程度時,會發現不論是在練拳或是推手時,自己都會像一個裝滿水的大球般圓轉如意。球體大時,舉手投足就會顯露出一種鬆柔,這就是「柔體」,當球體愈練愈小,轉動的弧度就會愈小,則剛體漸顯,最後球體結合成一點時,則「剛體」大成。
  在雙方的手「沾」在一起之後,就是「黏」的開始,此時表示二人的太極體要進行融合,在融合的過程中,那一方的太極體不完整,在運轉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偏斜以致被彈開或被控制。而在進行融合之時,為了破壞對方太極之體,會將本身的重量如絲般「黏」在對方身上,讓對方的運轉因我外在重量的黏附而滯礙,進而產生偏斜以至敗勢。

作者簡介

鍾文淵,1966年生。現居台南,於台南、香港二地教拳。
在其多年堅持鍛鍊中,親身體驗太極在武術與身心轉換上的驚人功效,深悟太極已然成為放鬆關照與覺察的途徑;分析習拳不僅只是外在的追尋,更是一種內在蛻變的鍛鍊。在其教學與著作中皆能清晰簡潔及深入地說明太極拳理內涵,並指出具體可行的練習方針,毫不藏私,鞭辟入裡。

誌謝

  太極拳很難,不是難在拳架的練習,而是難在觀念的建立。太極拳不同一般的拳術,它是要用頭腦去練的一種拳術,並不是一味的苦練就可以成功的。如果觀念錯誤,那不論是練多長的時間,效果均是很有限的。
  就是因為太極拳的觀念攸關整個拳架的完整度,所以初學者找到一位觀念正確,能引你入太極之門的明師就相當重要。
  在這裡,我要感謝恩師林久惟先生,恩師在指導我太極拳的拳架及觀念時,能不怕麻煩的一遍又一遍的講解。筆者天資魯鈍,幸蒙恩師不棄,能循循善誘,讓筆者能在太極的叢林裡不致迷路。在整個學習的道路上,恩師就如同父親般的引導著我前進,也在我最感迷惑,將要放棄太極拳之際,能不斷的鼓勵我堅持下去,或許林老師並非國際知名的名師,但他確實是一位很好的明師,所以如果說我現在的太極拳能有些小小的成就,都要感謝恩師這麼多年來認真的指導。恩師除了武術高深莫測外,對於禪學的修為更是深厚,是一位在心靈層次上極有成就的人,這也是我終身學習的目標。
  順便在此要感謝我的學生們,看到他們這麼認真的練習,能照著我的指導一步一腳印的實實在在練習,彷彿看到我當年練太極拳的影子,看著他們能因學習太極拳而將陳年的嚴重宿疾治好,又能在拳架及功力上有所增長,心中就覺得很高興。因為教學,讓我對太極拳有了更進一步深層的體會。
  也要感謝曾經和我推過手的所有太極同好們,讓我能有機會體會各種不同型式的推手模式,因為有你們的激發,讓我對太極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太極之路是無窮的,在這條路上孜孜不倦的走下去,雖然辛苦,但也充滿樂趣。這本書是筆者實際的教學講解實錄,如果能在這太極拳的大海中起絲絲漣漪,而能使有需要的人得到一些啟示,也就是本書最大的願望了。

序言

  二十幾年前第一次接觸太極拳,當時是年輕氣盛的少年時期,對於太極拳的印象和一般人相同,認為是一種柔柔的、適合老年人運動的拳術。所以那時本來是想要學少林拳的,因為少林外家拳打起來虎虎生風,這樣才有英雄氣概,這樣才有學武術的樣子。但那時的資訊流通並不像現在的網路那麼方便,想要學外家武術,卻找不到名師可以指導。
  因為從小到大身體就一直不是很好,瘦瘦弱弱的。在一個因緣下認識了練太極拳的恩師林久惟老師,於是就開始了我學習太極拳之路。本來就對武術很有興趣,所以學習的時候也非常認真。在初學的時期,非常喜歡推手,因為在其中得到非常多的樂趣。當時整天想的就是如何才能推贏對手,整天想著如果對方這樣推來,我要如何閃開及如何反擊才能求勝,如果有推手失利時,更是攪盡腦汁來想對策,為求一勝。就是這樣的用心研究推手,所以當時推手的功夫與日俱增,喜歡到處找人練推手。當時對於拳架並沒有太多的感覺,只覺得是一個暖身兼宣示:我的推手是太極推手的標記而已。
  推手到了第四年是我的推手顛峰期,雖不至所向無敵,但已是勝佔大多輸僅少數。洋洋得意之際,一日,靜思反省:「難道這就是我要的太極拳嗎?這四年的學習大概推手的技巧已學得差不多,再進展大概也有限了。此時推手雖贏卻有用力,太極拳不是不能用力嗎?此時推手雖贏卻只能推手,沒有把握和其他外家拳對打,太極難道不是武術嗎?」種種的疑惑開始在心中產生。
  於是我開始嘗試著不用力去推手,哇!那可不得了,我連初學者都推不贏了。面對外家拳更是手冷腳冷。情況突然大逆轉,我開始仔細的反問自己要怎麼辦?最後的結論是:就算學不到功夫也不走回頭路了,也就是說如果沒法體會所謂的「不用力」的感覺,就再也不推手了。從此開始了我長達六年的黑暗期。這期間真的沒辦法推手,誰都可以贏我。下定決心只練拳健身就好,不再談論武術功夫了。
  本來覺得驕傲的功夫一下子沒了,逢人也不敢說自己有練太極拳。沒有了推手勝負的思維後,此時的我反而能享受練拳的樂趣。只能練拳而已了,所以就把所有時間用來仔細推敲一招一式正確的姿勢,享受練拳時如流水般的感覺,有時如細水長流;有時如平靜無波的大湖;有時又如海浪拍岸般洶湧;有時又如泥沼黏黏凝滯。種種感覺反反覆覆的出現,覺得甚是有趣。這段時間長達六年,感謝恩師在這段時間不斷的給我鼓勵,讓我沒有放棄太極拳。
  六年後的一日早晨起床,突然好像有一個靈感閃過腦中,這時我練拳已有十年了。這個靈感很是微妙,好像是懂了某些東西的樣子。從這一天起,每天都有新的體會,而胸腔骨骼也漸漸的改變,在一個月的改變期中,胸腔變寬了,體重也由瘦弱而升至標準體重。恩師對這個現象只有說了一句:「你開始要入門了。」
  一個月的變化期過了,覺得好像懂了些東西,於是重新找人推手試試看。這一推發現了之前所沒有的感覺,真的可以不用力推手了,在對方的猛烈攻擊下流動若水,完全能在對方的力量中屹立,如狂風中之柳樹隨風搖擺,風停隨之而立。推手也不用像以前一樣蹲得很低,雙腳微直立就可以做到這樣的效果了。但是我還是完全不能發勁。對方或許覺得我很柔而拿我沒奈何,但我也拿對方沒奈何,因為我還是不想用力去推,這時的推手大都平和收場,對方不能對我怎樣,我也不能對對方怎樣,最多是對方推得滿頭大汗,而我仍像沒事般而已。
  這怎麼辦,又面臨了一次難題,體會了「不用力」,還是無法使用太極勁。這時一個念頭閃過腦中:「是不是該學其他拳術,以補太極之不足。」。於是就去研究「鶴拳」的發勁方法,雖然很快的就可用鶴拳的一些技巧,但總是覺得不太對,因為我發現推手時又有用力了,於是決定放棄鶴拳的技巧。
  回復到之前不用力但沒勁道的日子又花了我不少時間。就從拳架中去尋吧!我這樣告訴自己。之前更苦的狀況都過來了,不會發勁就不會發勁,那也不會怎樣,好歹我的柔體還不錯。於是又重新回到好好練拳架的日子了,這時練拳已沒有那麼多不同的感覺了,大都只有靜甯的流水感,靜靜的,穩穩的,以前的大浪、泥沼的感覺很少産生了。這段時間的推手又少了,反正就那麼一回事,沒什麼變化,所以對推手就意興闌珊了。還是練拳有趣。
  轉眼又過了幾年,推手時柔化的圈愈轉愈小,不用再大弧度的走化就可以化開對方的攻擊,也發現小圈的柔化中還給對方一種反彈力。我知道自己的太極剛體正在慢慢的形成。各種勁道漸漸都能自在使用了,也清楚了各種勁道其實只是太極球體伸縮、移動、轉動所演化出來的能量釋放,給個名稱如掤、擠、截勁……等只不過是方便記錄及講解而已,其實藉由太極球體所變化出來的勁道是無窮的。
  練到了這裡,我知道是該要出來教學了。也是機緣吧!就收了幾個學生。太極拳要教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實在也沒有必要故弄玄虛,在教學中,我儘量把每一個動作及學習方式說明白,本著傳承的心態,無私的將我所知道的一切介紹給學生,看著學生成長心裡也覺得十分高興,更重要的是透過這種教學活動,讓我對整個太極球體的柔體及剛體結構有了更深層的瞭解,或許這就叫做「教學相長」吧!
  本書的形成也是機緣,剛開始時是要給學生書面資料而動筆的,寫著寫著竟也寫了不少,於是就決定集結成書,或許有人會需要吧!我這樣想。本書所呈現的完全是教學的實錄,每當一個觀念和學生講解完後,就動筆以該觀念為題寫一篇文章,所以內部的文章是一篇一篇分離的,不過仔細讀過後就會發現每一篇都有相關。
  在教學時最怕用抽象的名詞,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學問博大精深,用了許多抽象的名詞要我們後代去會意,像「用意不用力」一詞,這個是很富有想像力,的何謂「意」,是意欲、是意念、是想像還是意識,這個如果沒有解釋清楚,相差是有十萬八千里的。本書的另一個主要的目的就是想盡一點綿薄之力來為前人的抽象名詞做一個較具體的解釋。個人才疏學淺、所識不多,雖勉力而為,難免疏漏,如蒙指教,定當銘感五內。
鍾文淵
2002年10月16日 予 台南

陳序

  諸法因緣生,與「太極」算是因緣十足。自從八、九年前即在台南中山公園學過幾週的太極拳。當時對太極拳只是好奇,根本不知道太極拳是怎麼一回事。後來因工作忙碌,就一直沒再接觸。就這樣一晃時光經過了八、九年。直到去年,因同事的介紹,才知道太極拳鍾老師,是一位太極明師,真是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所幸鍾老師不吝指導,至今已有一年多了。
  在未學真正太極拳之前,小弟早因腰傷(韌帶拉傷),而不知看了多少名醫,中醫、西醫均束手無策、可以說受盡了折磨,每天晚上要睡覺時,腰是僵硬的,甚至最痛時,連彎腰穿鞋均是無法做到,必須坐下或抬腳才能做到,並且因為經年累月的痛,所以身體姿勢變型,肚子凸出像個中年老頭子。
  所幸枯木重生,遇到真正好的太極老師,教導正確的太極之路,現在身體腰傷已痊癒,並且體能比受傷前更好,生龍活虎愈練身體愈舒服,因此要感謝鍾老師的指導,有生之年文陽必會師承師父與師公的理念,將本派「自在太極拳」發揚光大,造福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文陽筆 2002.10.21

范序

  在本書初稿完成之際,得有幸先睹為快以外,亦蒙老師的抬愛,邀我寫篇序文。本人學拳方滿一年,才疏學淺,深恐不能言盡其義,但我仍義不容辭地答應,因為這是我對傳統武學傳承的一種使命與責任。此書內容實在精妙,妙在能言之有物,是唯有真正體會太極之精髓者,方能說得出,寫得出的好書。對學太極者,能有絕對的助益。
  老師在髮冠之年即與師公久惟先生習拳,迄今己逾二十寒暑。師公的學生不下千人之數,然足稱真正習得真工夫,又能謙沖以處,不驕不狂、術德兼修者,吾師當之無愧!觀其原委,是有跡可尋的,也是吾等為人為子者首應學習的。
  本人幸得機緣與老師習拳年餘,發現老師教拳嚴謹認真、不藏私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尊師重道、飲水思源,雖然習得一身好功夫,還是不時帶我們回師公住處探望請益,讓我非常感動,亦深感乃為人學子者更要學習的。
  本書常提到「明師」而非「名師」的重要。太極之路本就漫長、辛苦,試想若是跟錯了老師、習錯了拳、看錯了書、接受了錯誤的解釋….一幌二、三十年、甚或一輩子,驀然回首,太極原是一場空、是騙人的,那種失望是很令人惋惜的。
  是故,一位「明師」才能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路,同時一本好書才能給我們正確的觀念,不致浪費青春。「明師」難求,除了要能給予明確的指導,更要有一顆赤子之心,明淨的心,給學生精神上的指導。老師常說:「一個不懂得飲水思源、尊師重道的人,是練不成太極拳的。自大、傲慢、懷疑,也都是學習的障礙。」
  我深信,也時時警惕自己:勿狂勿妄,功夫是沒有天下第一的。一顆虔誠、謙卑、包容的心,才能日進月益,才是學習太極應秉持的精神。
  在此要感謝師公與老師無私的教誨,使我能在一個半月內,單憑每日「站樁」的基本功,不知不覺就治好了無數醫生束手無策的久咳之疾,其它更多博大精深的內涵,本人還在努力學習中。
  最後謹祝師公與恩師福慧雙修、出版順利,期能帶給我們學習太極的朋友不少助益。
2002. 10,20 范儒馨 寫於風簷書齋

目錄

第一篇 選擇
 第一章 練太極拳的選擇
 第二章 真正的功夫
第二篇 初探
 第一章 太極站樁
 第二章 規格
 第三章 鬆
第三篇 入門
 第一章 開太極門之鑰(一)
 第二章 開太極門之鑰(二)
 第三章 論沾黏
 第四章 論推手
第四篇 剛柔
 第一章 剛與柔
 第二章 再論太極規格-同心圓
 第三章 隨風擺柳
 第四章 纏絲勁
第五篇 意與勁
 第一章 太極內功
 第二章 論發勁
 第三章 特殊勁
 第四章 論意
第六篇 問答集

顯示完整說明

購買過此商品的人還購買過

商品標籤

道家陰盤奇門遁甲理論與實務=非看不可

道家陰盤奇門...

9 NT$900元
真傳陰山派神符寶鑑

真傳陰山派神...

9 NT$540元
縱橫太極(五)

縱橫太極(五...

9 NT$270元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