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武術 > 太極拳練架真詮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瀏覽紀錄

太極拳練架真詮

prev next

太極拳練架真詮
  • 商品編號: dj5332
    出版社: 大展
  • 作者: 李璉
    出版日: 2007/05/01
    ISBN13: 9789574685332
    商品狀態: 一般
    裝訂: 平裝148x210mm
    頁數: 279
  • 定價:  NT$280元
    匯率參考:  換算成人民幣
  • 優惠價:  9 NT$252元
  • 商品庫存: 1
  • 購買數量:
    商品總價:
  • 點擊數: 4640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商品說明: 

目錄
第一章 太極拳練架拳意廣要
 第一節 太極拳練架中的定勢與連勢
 第二節 太極拳體要簡說
 第三節 太極拳的手法、腿法和步法
第二章 太極拳練架拳勢說明
 第一節 太極拳練架方位解
 第二節 太極拳練架各勢名稱次序
 第三節 太極拳練架各勢說明
第三章 拳心犀燭
 第一節 太極拳與中國文化
 第二節 太極拳的練習要點
 第三節 陰陽與雙重
 第四節 對太極拳中用意的一知半解
附錄 吳圖南先生太極拳文選
 太極拳歷代名家之造詣
 關於太極拳的四種功
 鬆功論
 宗氣論
 太極打手法
 凌空勁歌
後 記

前言
  20世紀60年代末,在我剛到吳圖南師爺那裏學習太極拳的時候,「文革」的狂濤,洶湧澎湃地沖向中國每一個角落,橫掃一切舊事物的洪流,滌蕩著幾乎所有的傳統文化。中國的祖先們被造反派們拉出祠堂「打翻在地」,並「被踏上一萬隻腳」。
  作為傳統太極拳所提倡的文武之事,以及道德修養的提高,當然更是鐵拳重擊的物件。也就是那時,有一位長者卻私下裏對我說:「太極拳是瑰寶,不管有任何風浪,也會在民間暗暗地流傳。」
  歷史的發展,正像這位長者所預言的那樣,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太極拳作為一種群眾性的運動風靡於整個世界。那位有違時代大潮對我諄諄教誨的長者,正是當時在天文館向吳圖南先生學習太極拳的學生黃誠先生。
  縱觀太極拳自南北朝書中有明確記載以來,歷經唐、宋、元、明、清到如今,出現過程靈洗、許宣平、李道子、張三豐、王宗岳、宋遠橋、蔣發、陳長興、楊露禪等宗師,繼往開來,發揚光大。作為一個有一千多年悠遠歷史的拳種,在世界上能有如此眾多由練習此拳而受益者,實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的榮耀,實在是前賢們對人類精神文明的巨大貢獻啊!
  太極拳像一艘寶船航行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勢必留下經歷過的印跡。程靈洗們的「小九天法式」蘊含著南北朝道教的大興與社會的動盪;許宣平的《三十七心會論》等與李道子的《授秘歌》凝結著唐代質樸的古韻與性命雙修的思想;而王宗岳《太極拳論》承三豐祖師的道統,散發著深厚的宋明理學的韻味……及至清代文治武功,又出現了陳長興、楊露禪、武禹襄、李亦畬等先賢,以切實的體悟詳細地將太極拳的武事方面記述了下來,成為後世的財富。
  現代的吳圖南先生在其著作《國術概論》中最早地提出國術走向世界,並總結了百年的閱歷,提出太極拳要實用化、生活化、普及化、科學化的發展提案。
  就太極拳的科學性而言,首先取決於其能流傳千年而依然存在,依然能像林間的清風、初春的雨露那樣為人們默默地做著奉獻。
  人類是追求實際的,歷史是公正而無情的,江河的流淌萬古依舊,被大浪淘汰的是浮華與虛偽,而留下的卻是有待於科學研究的深刻內涵。太極拳如同一塊無暇的美玉靜靜地等待著未來的科學發掘其中蘊藏的無限價值。
  太極拳是中國祖先們精心雕琢的傑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它像廣闊無垠的大海,包容著匯集而來的江河。我們從《宋遠橋太極功支派源流論》中所記載的「江南七子」在太極拳發展中所作的貢獻可見一斑。反思以姓氏開宗立派,絕非是對發展太極拳所作的貢獻,相反倒被姓氏為主體的「正宗」看法,羈絆了太極拳鴻圖的大展。
  我閒暇時回想起很早發生過的一件事,有人曾經問過吳圖南先生的話:「您打的是什麼式的太極拳?」吳圖南先生回答說:「我打的就是太極拳,無所謂什麼式。」並且還告訴那人,三四十年代楊少侯、吳鑒泉各拍了一套練架拳架的電影,看起來樣子差不多。當時國家標定的套路已經分成楊、吳、陳、武、孫等不同的幾式,我聽了以後十分不解,只感覺我們所練習的不是由吳鑒泉親傳給吳圖南師爺的練架嗎?為什麼不直接回答是吳氏拳呢?若干年以後,隨著對太極拳體悟的加深,我逐漸領會到了吳圖南師爺的用意。
  我們知道,太極拳套路的練習,一般可以分為以意導體、以體導氣、以氣運身三個階段。
  練習者在以意導體的階段,首先要注意的是姿勢的正確,因為正確的姿勢有利於人體筋骨肌肉的鍛鍊與人體氣機的疏導,所以,我們必須循規蹈矩、規範地掌握太極拳套路。練之既久,正如拳經所云「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進退抽添,鼓蕩開合,勁氣就隨心意而行走。此時再接再厲,精進不已,自然而然以氣運身,此時此刻「氣遍周身不稍滯」,安全能達到拳我兩忘的境界。
  人與人的相貌不同,高矮不同,先天稟賦不同,七情所感不同……諸多不同,當然練拳時經氣流行隨本身素質亦有所異。練習的人形神勁氣隨覺而行,應感而發,倘若此時再強求拳架外形的規範一致,未免有削足適履之弊了。
  大師們在此階段所演練的拳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身的特點。這種特點有的是由於功夫登峰造極所致,有的卻由於自己身體特點所致。後人模仿其形未免有所誤。
  曾聞中國畫壇巨匠齊白石先生對弟子說過:「學我者生,像我者死。」大師的言語中深含著教學的哲理。回想學習太極拳走過的路程,真有點兒像現代人學習繪畫,開始必須以素描為基礎,來掌握物體結構,用黑白灰三色來表現光線的變化。待一紙完成,平面的畫與立體的實物相差無二。學習國畫要由翎毛、花卉、梅蘭竹菊、山水、人物訓練,來掌握筆觸、勾勒、各種皴法、畫的神韻,以及構圖的章法等基本功夫。待到基本功扎實以後,則愈畫愈精,漸漸能畫境隨心,神走筆端,揮毫而就,自成大家。後人根據其風格分門別類,從而形成各種派別,以代表不同的畫風。
  太極拳的修練也是如此。古人明確指出:「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仔細反省太極拳的教學過程,傳統的太極拳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並沒有各氏太極拳的產生,那時候每位大師在教學時只言為「某某某傳太極拳」或「某家傳太極拳」。
  民國初年「北京體育研究社」中楊少侯、楊澄甫、吳鑒泉等名家同在一處教拳,彼此學生也互有往來,由此可見太極拳的教學還是比較統一的。但是後來卻紛至遝來,門派愈衍愈多,各言其是,皆以「正宗」而冠,甚至褒我貶彼,相互傷害,不知不覺遠遠違背了修練太極拳的本意。
  我打一個比喻不知恰當否,太極拳像一棵大樹,各氏太極拳就像從主幹分出來的枝杈,其特點也僅僅代表了其中某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發掘與研究應該從主幹著手,而不能只著眼於發現新門派,這是捨本而求末,最終會出現百人百氏的局面,很難做到對太極拳格物致知。所以說吳圖南先生所宣導的對太極拳實用化、普及化、生活化、科學化才是我們以後「正宗」的研究方式。
  如今的時代,是量子時代,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是有限的,僅用肉眼所能看到的,不見得是真實的,用眼睛所看不到的也不見得不存在。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中國人的祖先是善於從事物中觀察、取類比象的昇華,以至於抽象總結出其核心理論,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底蘊與實踐經驗。
  太極拳的理論的形成也不例外。因此研究太極拳必須先做到明理,明理之後,就像走路有了方向,然後再做深入細緻的研究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吳圖南先生早在幾十年以前就著手嘗試著用現代的科學方法研究太極拳的微觀世界了。對太極拳的微觀研究不能只是說說而已,因為那是多學科、多層次的,絕非鸚鵡學舌、泛泛一談即能了事的問題。
  太極拳的文事、武事精進,完全要基於精神上道德修養、修練。這不僅僅限於古人的性命雙修,即使在物質文明十分發達的今天,道德修養更是非常需要的。在世界上,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物質世界越發展,越要從銅臭氣中爬出來,將自己的心理從單純的物質追求和無限私欲的桎梏中解救出來,做到所謂的精神回歸,也就是在精神世界中尋求恬淡寂寥。只有在寧靜如水的心理狀態下,人的自身生命才能得到內在的平衡,才能達到養生長壽的目的。人際之中在彼此平和的心理狀態下,人們才能體會到相互依存道理,人類才能漸趨於和諧互助的氣氛中。這也是太極拳運動將要走向世界的必然性之一。
  我不想在書中大肆渲染太極拳運動的作用,只寄希望在書中將自己練習太極拳的體會,儘量表達奉獻給大家。倘若能成為廣大太極拳愛好者之碥石,則是我苦苦求索的最大欣慰。
李 璉於北京

顯示完整說明

商品標籤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