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僑網路書店 版權所有,並保留所有權利。
桃園市龜山區復興二路6號1樓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網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注意!中國疾病防控中心已從1693種盆栽與觀賞植物中,檢出18科52種含致癌物質,要特別小心!
書中所談飲食宜忌、防病抗癌與「善用二六功課」等,務必確實做到!
有如請一位老醫師在家,隨時叮嚀全方位保健真言。
內容涵蓋所有年齡層,簡潔、貼切、容易實踐。
養生就好像戒菸國戒癮一樣,即使知道了很多方法,但不去施行也一樣沒用。本書作者已有近五十年看診經驗,發現「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引述諸多前人智慧,叮囑:飲食宜忌、中高年與慢性病患者注意事項、癌腫自然療法、不要迷信高貴藥等;書中特別提到多種盆栽含致癌物及防癌新觀念,可說是保健最佳參考書。
養生沒啥高論,建議調整七情,保持心情開朗、天天開心,再注意飲食、常運動,自可健康、長壽又快樂。
自序:實踐才是養生與快樂本源 張謨瑞
~~官再大是臨時的,錢再多是後人的,只有健康是自己的~~
長壽與健康一直是人們的願望,古今中外的養生專家也告訴我們:「良好的心態,規律的生活,均衡的膳食」為健康、長壽三要素;事實上,養生很簡單,就中醫的觀點來看,只要符合陰陽消長的規律就可以了。但在科技發達、變遷快速的現代社會裡,還要有一些新的觀念才行。
簡單說,養生又稱為攝生,乃護養、保養性命以達長壽的意思。而健康是生理、心理的完美結合,在生理方面要儲備足夠的健康知識,時刻關注、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態,注意定期運動、勞逸結合,保持飲食均衡、起居定時,中年之後適時接受健康檢查,以利防病療疾;心理方面則要建立健全的人格與積極、開朗的人生觀,保持正常、和諧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和諧可以讓人有安全感與自信心,積極開朗才能面對一切挑戰。身心也是一體的兩面,身體若不健康,心情一定也好不起來;同樣地,精神長時間不愉快,健康也會變差,只有身心都健康才算是真健康,才能快樂生活。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唯有講究「養生」。
很多人都說養生要從小開始,事實上年輕時活力充沛,全部心力都放在學習與玩樂、運動之上,而且少有病痛或煩憂,根本不會去想到怎麼養生這件事,通常要到中年,或女性結婚、準備懷孕生子之後,才會開始關心健康。
中年人不管公私都成為「夾心餅乾」,上有老,下有小,工作負擔重,生活壓力大,普遍都有肝火旺現象,如果不能好好調適,則歲月與情緒都會催人老,讓人生病或失去鬥志。一到老年,則無可避免地會因器官退化而受苦,或為青春不再來傷感,為來日不多而徬徨,或為失去機遇、碌碌無為而悔恨、難過。這時就需要好好注重養生保健了。
雖然衰老的趨勢無法逆轉,但科學研究指出,人的身心都存在著很大的潛能,但高達九十%到九五%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也就是說,中老年應當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段,可以說是人生的精華與結果階段,應該特別珍惜且好好利用。固然肉體的衰老無法抗拒,但可以經由適當的養生保健而維持健康、保有優良的生活品質;思想、精神和意志還可以永垂不朽。有道是:「官再大是臨時的,錢再多是後人的,只有健康是自己的。」我們應當從中年以後就開始注重養生,以便充分利用並提升晚年的生活品質,實現自己的夢想,這些都必須身心健康才能完成。
近年來海內外關於如何養生保健的理論與實際做法多不勝數,但我認為以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參合儒、道、釋及諸子百家的理論精華,吸收現代科學及各地域、民族的健身智慧,冶於一爐,才真正實用又具有現代意義。
筆者自從一九六三年由正規中醫藥大學醫療本科畢業至今,一直從事中醫臨床、教育和研究工作,於今已經四十餘年;看過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的故事,深深感覺到「養生」之道無他,「實踐」兩字而已。所以本書所談並無「祕法」或「奇術」,都是養生的基本觀念和實際做法,最重要的是去實行。相信只要認真照著這些老生常談去做,健康、快樂唾手可得。願以此區區心得與大家共勉,如有不當之處,敬希批評指正。
張謨瑞 寫於二○○八年十月二七日
目錄
自序:實踐才是養生與快樂本源...張謨瑞
第一章 養生真義
養生的目的在健康、長壽又快樂
亞健康與愛滋病同列21世紀健康大敵 人類壽命以一百七十歲為新目標
善用前人智慧以養生
起居有節‧飲食適量 長壽歌、養生三字經與對聯 外國人也有養生格言
調整七情也可延緩衰老
樂觀情緒是健康的要素
不要迷信吃高貴藥
第二章 飲食為養生根本
頤先無玄妙,節其飲食而已
注意適量、冷熱與軟硬 認識常見食物及其作用 注意飲食宜忌
依疾病性質選取合適飲食 最好牢記飲食宜忌原則
老年人怎麼吃才健康
適當攝取蛋白質 少鹽多鈣 不妨常吃醋蛋
常攝取抗氧化食品 牢記十一項膳食原則
第三章 中高年人養生原則
養老十戒
要天天開心
須特別注意老年憂鬱
善用二六功課:利用十二時辰養生保健
十二時辰養生法 四時養生法
第四章 防治慢性病為養生根基
壹、失眠
分為短期與慢性失眠 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治療
從心理治療著手最直接 中醫著重安神
貳、便秘
防治便秘原則 淡鹽茶與紅薯大棗蜂蜜飲